潼南创森再添新色涪江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2017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林湿发(2017)148号),我区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于2017年12月22日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
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嘉陵江流域,属渝西丘陵区河流型湿地,规划总面积1011.81公顷,湿地面积728.54公顷,湿地率72.00%。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120科344属54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有脊椎动物23目45科111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6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8种;有鱼类5目13科89种,其中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5种、国家重点保护经济鱼类21种。湿地浅丘特征显著,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历史遗存交相辉映,湿地景观资源丰富,是西南地区嘉陵江流域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复合体的典型代表。
实施八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湿地恢复。一是实施“碧水”工程,建设城区污水截流管网46公里和场镇污水处理站,湿地流域范围5个镇实现全覆盖。二是实施流域小溪底泥疏浚工程,清淤污泥2公里,修复湿地环境。三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面源污染,禁止湿地范围进行网箱养鱼和畜禽养殖。四是实施湿地植被恢复及鸟类栖息地境改善工程,湿地植被恢复面积300公顷,湿地鸟类栖息地生境改善工程面积为100公顷。五是实施退耕还滩(湿)建设工程,河漫滩地退耕还滩(湿)面积20公顷。六是实施废弃采砂场生态恢复及城市沿江景观走廊工程,建设50米宽绿化带,形成“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七是实施环境整治及水质保障工程,综合整治湿地环境污染,设立生活垃圾收集站。八是实施湿地生物工程,种植乔、灌、草等植物,建设生物沟和多塘系统,净化地表水,提升湿地环境质量。
创新六大建设模式,突出生态功能。一是运河-水源-护岸林湿地建设模式。以保护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人工运河集中式饮用水源为主,建设运河两岸绿色生态林屏障,打造“小运河”湿地生态的完整性。二是生物多塘建设模式。修复大佛寺历史遗存的梯级生物多塘净化系统,建设人工运河生物多塘系统,打造生物多样性生境。三是河流滩涂芭茅湿地建设模式。保护滩涂芭茅,修复湿地生境,形成独特自然景观。四是湿地水文题记建设模式。建设涪江河流水文碑,记载湿地水文历史,丰富湿地文化。五是佛文化-石刻-湿地生态旅游共享模式。依托大佛寺的金色佛文化、历史遗存的崖壁石刻、河流湍急的海潮音等景观资源,实现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共享。六是湿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共建模式。以涪江湿地公园为载体,保护好湿地完整性,大力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湿地体验、科普、休闲等生态服务,实现城市发展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共享。
强化六条措施,狠抓湿地资源保护。一是强化湿地规划管理。编制了《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湿地规划与城市、环保、水利、农业等相关规划统筹实施;出台了《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了湿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强化水资源保护。湿地区域禁止湿地区域挖沙采石、网箱养殖等污染行为,取缔采砂船47艘、砂石场11家、养殖污染源86个、餐饮船4个、河岸茶餐摊位39个,关停工业和加工作坊污染源63家。三是强化水生陆生生物资源保护。禁止在湿地保护范围乱捕乱猎、乱砍乱伐、乱挖乱填、种瓜种菜等破坏湿地生态和动植物资源的行为,对保护物种设置挂牌和警示牌。四是强化监管执法。开展日常巡护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环境和资源的违法行为。五是强化宣传教育。建成涪江湿地宣教中心,设置湿地科普展示区,完善了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资源、科普知识、生物标本、宣传影像等图文资料;建设湿地公园标志、界碑、界桩等标标识56个,湿地科普知识、生物、人文、历史遗存、公园参观引导及介绍等科普文化展示牌360个,湿地文化宣传长廊100米,制作湿地宣传片2部,让市民充分享受湿地景观和湿地文化。六是强化湿地科学研究。与重庆大学、林科院等院校合作,开展湿地调查和科学研究,为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建成,增强了嘉陵江流域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和改善了湿地生物栖息环境,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显著;同时,显著改善潼南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