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锦鸿:走“智造”转型之路 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上胚、分装、贴纸...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和喜锦鸿医药包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喜锦鸿)看到,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规范穿戴工作服在各自的岗位上流水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公司负责人余继伦正查看机器运转和成品质量情况。
2013年,余继伦带着团队落户潼南,通过不断投入与创新,从制造转向“智造”,当前,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的注塑及注吹机组,专业生产各类食药品塑料包装产品400余种,拥有专利32项,不仅与国内各大制药、食品生产等企业形成长期合作,还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余继伦将生产好的瓶胚进行整理。
地理环境和优惠政策让其扎根潼南
1994年,余继伦进入到北碚的一家玻璃瓶药包装企业,从事销售工作。通过不懈努力,他的销售业绩一直名列前茅,短短几年时间,就当上了片区经理。
2007年,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客户的情况下,余继伦决定离开公司单干,和同学一起筹资两百万在北碚注册了重庆和喜塑胶有限公司,也就是和喜锦鸿的前身。
“刚开始以为200万元启动资金绰绰有余,谁知道其实200万元只是杯水车薪。厂房修到一半不能生产,也不可能转手,只有硬着头皮干。卖房产、到处借钱、银行贷款等能用的方法我都用上了,终于一点点地把厂房修好,设备安装到位,前前后后花了3200万元。”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难,余继伦历历在目,2009年经营许可证批了下来,合作伙伴却选择了退出,虽然举步维艰,但为了公司他依然没有放弃。
时间转瞬即逝,通过一步一步发展,公司也慢慢渡过了难关,订单逐渐多了起来,公司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前的厂区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生产和发展需求。余继伦决定将公司进行迁移。在对广安、铜梁、潼南、綦江、隆昌等地进行考察后,他最终选择了潼南。他说:“潼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惠政策,比较适合我们这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选择潼南的重要原因。”
2013年,和喜塑胶正式落户潼南高新区,更名为重庆和喜锦鸿医药包装有限公司。在经历了一年时间的修建后,公司投入生产。如今,公司已完成蜕变,拥有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元,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D级净化车间面积达1500平方米。
工人将瓶胚放入机器内进行烘烤。
创新研发加智慧生产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自动开模、取料、合模.....在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拥有8台机器的车间只需要两个工人进行操作,几台自动化机械手臂高速运转,将生产好的成品依次从生产器械内抓出并放到固定收纳点。
“近年来,药品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产品品种及规格不断增加,包装要求不断提高,这对包装制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余继伦说,公司前后花费700万元,逐步推动自动化转型,不断提高生产速度,提升连续化生产水平和包装质量的稳定性。以前,每台机器旁边都需要一个工人进行操作,如今一个工人可以操作4台机器。
创新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购买自动化生产设备外,公司通过研发队伍不断攻坚,当前已拥有专利32项。
“譬如我们给生物公司生产的鸳鸯扣,他解决了客户在生产过程中的错扣和乱扣,我们的这一技术给客户在生产中带来很多便利,节约很多生产时间。”余继伦说。
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严格执行“三检查”制度,在成品装袋之前由生产工人检查,随后进入检验区由专业检测人员进行进一步检查,最后由专门的质量经理进行抽检,抽检完毕后再进行入库,“三检查”制度也让企业多年来几乎没有收到客户投诉。
“自动化是未来食药品包装企业的发展趋势,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打造1000平方米全市领先的标准化自动塑料桶生产车间,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明年争取在今年的基础上增长百分之30销售额。”余继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