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惠民生 助农增收促发展
“以工代赈”惠民生,乡村振兴添动能。潼南高度重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扩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稳预期的作用,通过项目落地,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7个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获市级以上专项资金支持2510万元,吸纳196名务工就近群众,发放劳务报酬679万元,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赚到“真金白银”。
完善基础设施助力水网工程惠民生
在这个从来没有激情似火的8月,潼南区2023年铜车坝水库配套农村水利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五桂镇有一大群农民工就忙于管道安装,解决当地村民饮水,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别有一番靓丽的风景线。
“最开始听说村里面在招工人,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经过培训后,没想到是给村里安装饮水管道,不仅每个月能领6000多工资,还把家乡群众饮水解决了。”村民李红明利一边介绍着,一边安装着管道。
据介绍,铜车坝水库工程为我区重点水源工程项目,该工程建成后总库容将达1137.2万立方米,年均供水量可达792万立方米,总投资10.73亿,项目建成后能够有力保障乡镇居民生活用水。作为铜车坝水库的配套农村水利以工代赈项目,项目总投资1090.03万元,使用以工代赈市级专项资金750万元,将新建提水泵站共设置2座,配置7个水箱,安装供水主管道3条,全长12.33km,安装配水支管206.101km。
“自项目开工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预计吸纳本地农民务工就业150人,发放劳务报酬230万元。目前通过‘培训+上岗’等方式,从施工安全、材料比例、管道热接技术等方面为就业群众开展培训,量身定制岗位,不少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了‘熟练工’,切切实实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以工代赈已成当地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区水利局工作人员林巳晶介绍。
以工代赈助农家门口务工,书写振兴“大文章”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村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大佛街道把以工代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助力器”。
在文家村李家老院子的施工现场工人们虽满头大汗,但脸上洋溢着笑容。村民李秀碧是来打工的本院落居民,她的工作是给泥工匠担灰。“我以前在县城务小工,由于疫情这两年活不多,在这里打工一天给180元,一个月能挣5000元左右,很是不错,同时家里也照顾到了。”李秀碧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据了解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将计划吸纳当地务工群众64余人次,预计发放劳动报酬160万元。
文家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1、2、3社60余户村民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石河堰清淤扩容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变,改变了本村1、2、3社280户800余村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补齐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22户院坝围墙、石河堰清淤1000余米、拦河坝2段,道路硬化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预计在2024年1月底完工。
“加法效应”描绘城乡融合蓝图
在梓潼街道李台村邓家院子,一大清早村民们就忙开了,不少农房外墙搭着施工作业脚手架,有的农房已穿上新衣,白墙黛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别有一番靓丽。
“最开始听说村里面在招工人,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经过培训后,没想到是给自己的院落施工,不仅每个月能领3000多工资,还把自家环境打造好了。”村民邓加利一边介绍着,一边和着水泥,身后的房子墙体雏形初现。
据了解,“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梓潼街道“旭日东升”片区是我区正着力打造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点,充分利用东升茶山、藏粮湖水库、“东升三宝”、接龙寨原始松林等优势资源,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擦亮“郊游潼南”的金字招牌。目前李台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将整治房屋及庭院30余户,修建生态停车场400平方米和公共卫生厕所1座,整治黑臭水体及沟渠120米,不仅让村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还在家门口赚到了“真金白银”。
“近年来,我们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红光表示,以工代赈不仅解决产业升级的问题,还帮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致富,做到务工、顾家“两不误”。
下一步,潼南区将把以工代赈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抓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扩大“赈”的基本面,持续探索以工代赈典型经验,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