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探索“三社”融合模式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桂林双坝蔬菜基地。
信贷服务解决了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农产品寄售服务,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
农村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合作社社员在种植冬萝卜。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供销合作社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继续发挥联结城乡、沟通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供销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区供销合作社率先探索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三社”融合模式,形成农民得实惠、集体得效益、供销得发展的“三赢”格局,蹚出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壮大的新路子。
“自从有了农村综合服务社之后,我们购买农资用品,采办大件生活用品,不用大老远跑城里,家门口就能买到,实在是太方便了!”12月15日,在上和镇倒塘小晴农村综合服务社,村民陈静海一边挑选自己满意的商品一边对记者说。
记者在该服务社看到,这里除了经营日用品、农产品,以及为农民发展种养业等提供综合性服务外,还为城乡居民提供网上代购、水电费缴纳和“三农”信息查询、快递代收代寄等服务,为有效打通农产品出村、日用品入户“最后一公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带动农村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作用。
“像这样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全区有298个。”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供销惠民能开到村里,得益于“三社”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三社”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32个基层供销合作社(298个农村综合服务社)、10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贴心金融服务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岁末年初,又是秋冬萝卜丰收的季节,桂林街道双坝社区富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内一片繁忙景象,几十名农户正在忙碌地清洗、挑拣、装箱,一个个新采收的白萝卜经过处理变得白白胖胖,整理成箱后发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富发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周边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萝卜、甘蓝、玉米等蔬菜300余亩,年产“潼南绿”无公害蔬菜3000余吨,收购周边蔬菜上万吨,带动周边200多农户务工增收。
“合作社发展这么好,多亏了‘三社’融合改革,以前贷款金额低、手续杂,还要用房产抵押,现在只需村社推荐,审核通过就可以办理农业银行大额的‘蔬菜贷’了。”富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勇说,合作社因为基地扩建、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需要资金投入,每到资金紧张时,供销社就会及时协调金融机构提供无抵押贷款,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难题。
在资金的强力支撑下,蔬菜基地的硬件设施得到提升,通过供销社的生产指导和销售服务,合作社形成了“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认证、统一指导服务、统一加工销售”的成熟管理模式,规模、品牌、效益均大大提升,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户蔬菜种植户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基地增产增效,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
“三社”融合以来,我区在做强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在区农民合作服务中心和16个基层社启动设立金融服务站。2019年以来,区供销合作社协调农商行潼南支行等金融机构为51个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提供贷款1.9亿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金融“高速公路”。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协调财政、农业、金融、担保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优化出台金融支持政策,设立贷款风险保证金和实施贷款贴息,将基层社服务流通、信用社贷款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结合起来,探索融合方式,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程说。
暖心生产服务 助农惠农情满乡间
位于桂林街道双坝社区的青和农村综合服务社,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近百种农药、化肥等农资,还设立有绿色食品准用农药销售专柜,桌上厚厚的《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被翻得泛了黄。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刚“问诊”回来的唐跃武,他从事农资行业近20年,是青和农村综合服务社的负责人,也是这间“庄稼医院”的“医生”。
“经过现场‘问诊’,我们会根据农作物的特性,为农户和合作社量身定制防治、施肥配方,这些农资是通过供销系统的正规渠道进货,百姓用起来更放心,蔬菜也更健康优质。”唐跃武说,同时,农村综合服务社充分拓展服务功能,在巩固原有的农资商品供应的基础上,增加农技咨询服务、保价收购、农机具租赁等“保姆式”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这里的种子、化肥样样都有,质量有保障,价格也便宜,唐老师还帮忙出主意,不怕买错。”前来购买萝卜种子的农户周女士说,现在种地越来越简单了,不管是种植还是销售上的问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供销社提供的服务,方便又省心。
农村综合服务社通过规模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蔬菜产量、改善了蔬菜品质,桂林双坝蔬菜基地作为重庆首个万亩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常年播种蔬菜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生产蔬菜40万吨以上。这里的蔬菜不仅无公害,而且品相好、市场欢迎度高,“菜篮子”成为百姓的“钱袋子”。
“自‘三社’融合以来,我们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社的规范化建设,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通过专家现场咨询、专题培训、服务热线答疑等形式,搞好‘问诊出诊’、科学配方施药、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高农资科技服务水平。”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计划到2025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倾心社会服务 富农产业欣欣向荣
眼下正值冬种时节,我区各镇街村民抢抓农时,有条不紊开展冬种生产,在柏梓镇桥亭村美亿农机股份合作社地里,农机轰鸣,合作社社员万大国正紧紧地握住方向盘,驾驶着自走式植保机,忙于平整土地、挖沟起垄等作业。
“现在做农活的方式变了,动动手操作农机就行,区供销合作社请了专业人员来教我们各种农机的操作方法,轻轻松松就能把活干得又快又好。”万大国说,各种农机的出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劳动效率,还激发了大家使用现代化农机具、新技术的热情。
“除了农机服务,还有统防统治服务队定期来做病虫害防治管理和培训,保障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专业人做专业事,我们的农药使用量大大降低,蔬菜品质得到提升,卖得越来越好。”柏梓镇桥亭村美亿农机股份合作社负责人说。
近年来,区供销合作社牢记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不断延伸服务层次,助力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成为我区新型产业,并延伸出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土地托管模式,提高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今年以来,区供销合作社已实配方施肥18.1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8.5万亩,土地托管1.2万亩。
供销一体,有供有销,区供销合作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不管是普通村民还是农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都不再愁销售,以桂林街道蔬菜基地为例,有蔬菜交易市场3个、收购网点30余个,全基地蔬菜被广泛销往成都、北京、新疆、上海等地,同时引领农产品进市场、进超市、进社区,实现“农超、农企、农社”产销对接。
另外,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做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服务体系,依托市供销合作总社“村村旺”电商平台,帮忙收购销售,有效架起了市场与企业、脱贫户之间的“暖心桥”,群众致富的“连心桥”。
“三社”融合,给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缓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题,实现农产品产、供、销 一体化。“我们将积极探索融合方式,逐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激发为农服务新活力,一心一意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扎实开展为农服务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区供销社分管副主任张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