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级继教项目《医院中药特色技术继承与发展学习班》在潼南区中医院顺利召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级继教项目《医院中药特色技术继承与发展学习班》在潼南区中医院顺利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提高中医药诊疗服务水平。12月9—10日,由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主办,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重庆市潼南区中医药学会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级继续教育项目《医院中药特色技术继承与发展学习班》在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顺利召开。数名市内外著名专家参与授课,共话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与发展。全市中药及临床医学骨干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党委书记何胜君致辞。她强调,中药特色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效,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学习班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药特色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中药特色技术操作方法和应用范围,掌握中药特色技术的核心和精髓。希望学员们通过与专家同行深入地交流,为中药特色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授课环节
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标本馆馆长、主任药师张继以《肘后方用药刍议》为题,讲述《肘后备急方》中植物药、动物药用药统计,并以肘后方中青蒿、常山,酸枣与大枣的关系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肘后方用药特点,促进大家对经典医学书籍学习方法的了解与掌握。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中药师潘旭,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杨敏,潼南区中医院主任中药师李仁国、副主任中医师邓潇、副主任护师蒋丽佳开展了“中药房发现饮片质量问题及相应对策”“刘支柏副主任中药师有关中药传统制剂的学术思想”“药典与专业书籍基原名之异”“龙江学派在巴渝地区的融合与发展”“腕踝针对疼痛性疾病(痛症)的临床应用”培训。
此次会议为推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和平台,促进了与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