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 > 区统计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潼南区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日期: 2025-08-21

2025年上半年潼南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上半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潼南现代化建设“1132”体系架构,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多措并举扩大内需,持续巩固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在政策赋能驱动下,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顺利实现“双过半”。

一、总体情况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主城都市区第3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2%,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3位、主城都市区第11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全市3.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位、主城都市区第4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7位、主城都市区第4位。

(一)种植业增势良好,畜牧业产能好转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2%,占GDP比重较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比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7亿元、增长3.4%,其中:农、林、渔业产值分别增长3.7%7.2%4.9%,牧业产值增速扭负为正,增长0.2%。第二季度,蔬菜、水果、中药材产量分别为62.574.750.13万吨,分别增长4.6%5.7%9.9%,分别比第一季度提高2.52.93.9个百分点;生猪、家禽出栏量增速均扭负为正,分别出栏16万头、161.37万羽,分别增长4.8%8.8%,分别比第一季度提高13.613.9个百分点;淡水产品产量9602吨、增长5.3%,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增长平稳,制造业支撑有力

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7.6%,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4%,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80.2%,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6.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0%,从支柱产业看: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汽车再制造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21.1%43.5%33.5%15.0%,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下降1.4%12.9%;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五大行业产值占比23.3%、增长49.1%,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4.9%,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4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支撑稳固,其他服务业持续发力

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6%,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7.9%3.0%3.7%4.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0.40.20.20.1个百分点。1-5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0%,高于全市13.8个百分点,其中:物业管理增长49.3%,高于全市42.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47.1%,高于全市33.1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36.5%,高于全市28.1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3.4%,高于全市5.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民间投资带动高效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3.1%,比一季度提高8.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7位、主城都市区第3位。分产业看,第一、二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8.4%39.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分登记注册类型看:民间投资增长12.0%,比一季度提高11.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14.0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62.6%,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6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39.4%,比一季度提高10.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6.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主城都市区第2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6%,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2.0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2位、主城都市区第3位。

(五)消费市场运行稳定,升级类商品增长亮眼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34亿元、增长4.6%,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7位、主城都市区第11位。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10.2%9.2%,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70.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市4.72.5个百分点;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1.1%6.8%,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61.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市5.40.3个百分点。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按所在地分:城镇增长12.6%、乡村增长52.0%;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增长17.3%、商品零售增长4.8%。在限上单位20个大类中有14类商品零售额实现正增长,其中:粮油、食品类,烟酒类,饮料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分别增长8.5%7.8%6.5%,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类等升级类商品分别增长19.3%55.5%75.7%94.3%

(六)财税收支增速高于全市水平,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4亿元、增长10.5%,高于全市8.0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5位、主城都市区第5位,其中税收收入5.10亿元、增长10.6%,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0位、主城都市区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28亿元、增长4.0%,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2位、主城都市区第6位;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节能环保等民生支出分别增长26.6%18.3%11.1%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663.13亿元、增长10.2%,高于全市1.8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549.48亿元、增长11.3%;贷款余额578.07亿元、增长12.6%,高于全市4.3个百分点。

(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差异不断缩小

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9元、增长4.1%,居全市第29位、主城都市区第15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18元、增长3.3%,居全市第32位、主城都市区第1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91元、增长6.2%,居全市第4位、主城都市区第1位。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较上年同期缩小0.0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支撑点不够多

一是第三产业内部支撑点单一。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7.2%,分行业看,其他服务业拉动4.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仅拉动1.40.70.30.30.2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对第三产业贡献率大幅提高,较一季度提高19.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第三产业贡献率较一季度分别下降23.11.10.8个百分点。二是其他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上半年,其他服务业增长9.1%,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18.3%14.8%11.9%,分别拉动其他服务业增长3.51.31.3个百分点,对其他服务业贡献率分别为38.3%14.6%14.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对其他服务业仅分别拉动0.50.30.1个百分点。三是三次投资拉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3.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8.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拉低固定资产投资6.4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长拉动力不够大

一是在库项目剩余投资额不断减少。上半年37个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3%,同时随着电力高专潼南校区、双江航电枢纽等10亿元级在库项目逐步完工,后续面临存量项目剩余投资量减少、增量项目投资量不多的问题。现有房地产开发投资仅靠2个城中村项目拉动,剔除城中村项目投资后,上半年全区商品房开发投资增速同比下降18.6%。二是工业技改投资持续负增长。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下降28.1%,低于全市47.5个百分点,降幅比一季度扩大6.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24.8%,比一季度下降4.9个百分点。

(三)实体经济活力仍不够强

一是生猪出栏数量不容乐观。由于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户养殖热情较去年锐减,导致年初生猪存栏量低于预期,第三季度生猪出栏持续回升压力或较大。二是工业停产减产企业数量较多。上半年,受市场需求、政策影响、原材料短缺、资金链断裂等各种因素影响,全区56家规上工业企业减产停产,下拉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6.6个百分点,停产减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采选业、肥料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三是消费后劲或将不足。上半年,零售业在全国及全市以旧换新消费政策刺激下实现较快增长,但在后续以旧换新政策逐步缩紧的情况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通讯器材、汽车等零售行业销售额存在回落风险。

三、下一步建议

(一)全力加快市场主体培育

一是做实摸排工作。对照年初入库目标任务和前期拟定的重点培育清单,深入企业摸排调查,加强企业升规动态监测,确保应统尽统。二是做实服务工作。加大对现有在库服务业企业扶持力度,持续强化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针对经营不善的停产半停产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要全力做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工作,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关于资金、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对接服务。三是做实清理工作。逐步清理“四上”企业名录中的“僵尸”企业,回收闲置资源,为新入驻企业做好产业空间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保障。

(二)全力提速实物投资进度

一是紧盯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聚焦“两新”“两重”等领域,谋划一批短期见效、长期利好项目,滚动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引领带动强的项目。二是统筹抓好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重点对未开工项目“一项一策”制定任务清单,抓实抓细要素保障,确保应开早开、早开快开、及早入库,促进项目质量和产出效益双提升。三是围绕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设立专项工作组,通过“一对一”政策解读、“手把手”申报辅导,引导企业利用政策资金对生产线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三)全力提振消费增长势头

一是助力实体商超、商业网点发展,规范管理,引导其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强化商品和服务的体验价值,充分发挥大宗消费牵引作用。二是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推动消费迭代升级,壮大发展直播带货、数字内容、零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模式。三是利用暑期、中秋节等消费高峰期,高频次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六进入”活动,统筹办好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展示展销活动。四是高品质打造“华灯初上”不夜城等消费新场景,推广“一镇一宴”“新潼菜”等美食名片,办好“不夜涪江”“民间厨神”等重点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烟火”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