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区教育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 > 工作动态

问计涪江|潼南区教育系统青年人才为潼南区教育“十五五”发展献智慧

日期:2025-06-2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年轻干部的重要论述,凝聚青年智慧,共谋“十五五”潼南教育发展,5月29日,潼南区教育系统青年人才座谈会在人民小学召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蒋俊出席并讲话,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唐军,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陈榆出席,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教科所所长袁利主持会议。

蒋俊聆听了在场青年代表们的教育心声和教育建议,对大家展现出的朝气、锐气、才气、正气与底气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提出了五点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怀感恩之心。青年教师要常怀感恩之情,感恩组织搭建的成长平台,让自身得以施展才华;感恩领导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为前行之路指明方向;感恩同事的关心与照顾,营造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感恩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激励自己不断精进教学水平。二是希望大家立奋进之志。青春岁月是奋斗的黄金时期,青年教师应珍惜当下,不负韶华,亦不负自我。要树立长远眼光,怀揣远大抱负与崇高理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在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三是希望大家增专业之能。青年教师要认真学、深入想、大胆试,做到多思多干,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四是希望大家担发展之责。青年教师要坚守为人师表的初心,以“舍我其谁”的信心担当起教育使命,怀揣勇当先锋的恒心,坚定迎难而上的决心,饱含对学生的爱心,为潼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五是希望大家做清正之人。青年教师要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做到清正廉洁、为人师表,为潼南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会上,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唐军通报教育系统青年人才工作情况。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陈榆领学《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参会青年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谈成长心得,围绕“问计涪江·我为潼南区教育‘十五五’发展献智慧”这一主题,就如何推动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积极建言献策。

青年代表关于潼南教育发展的建议

教师进修学院  冉红琼

一是聚焦专业发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专注教师业务钻研,提升本领,探索 “三新” 课堂,深耕教研、紧跟前沿,研课题、重言行、树形象。二是强化进修学院建设,发挥教师成长引领作用。集聚一流师资资源,强化其对教师成长的引领,助推教育强区建设。

潼南中学  汪雪莲

一是精准对接高校。与区域内优秀师范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定向培养本土教师。共建“3+1”特色班,强化高校学习与潼南中小学实践结合,由本地资深导师全程指导实践环节。二是组建银龄导师团。返聘资深退休教师、教研员,担任青年教师核心导师,聚焦课程设计、示范教学等,通过“微格教学—影子工程—独立带班”三阶培养,加速新教师成长。三是拓展名校朋友圈。在现有基础上,持续与更多市内外知名中小学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包括签订友好协议、加入教育联盟等,共享优质资源。

潼南一中  王嘉晨

一是聚焦城乡教育均衡,推动城乡青年教师结对计划,利用数字化平台共享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二是深化“五育融合”实践,联合企业、社区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涪江文化、红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三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家、校、社、团”协同机制,组建青年心理志愿服务队,筑牢成长防护网。

实验中学  吴年杰

一是加强校域融合,将重心定位到关注学生发展全过程,实现全周期贯通式培养。二是从独立个性的“人”的角度,关注学生差异化发展,做有温度的教育。三是以“五育”要求为基准,拓宽教育场景,创设真实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

职教中心  张金锐

一是打造职教名师队伍。构建电力高专、进修学院、职教中心、各中小学、区内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职教师资培养与储备体系”。二是引导学生区内发展。建议发挥电力高专办学优势,围绕“涪江奔腾”制造强区的产业人才需求,继续优化职教中心与电力高专“3+2”贯通培养路径,前瞻性布局“3+4”职教本科贯通培养。

梓潼中学  张海燕

一是完善青年教师成长体系。提供多元化的专项培训机会,让青年教师走出重庆、走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是深化“区管校聘”改革。用政策制度推动教师合理流动,缓解老牌学校因教育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与青年教师严重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三是支持梓潼中学数字化改革。在硬件设施、经费保障、专家团队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学校成为智慧校园典范。四是重视受地理条件限制的老牌学校发展。积极回应相关合理发展诉求,促进学校持续性发展。

大佛中学  柳春兰

一是打造“青蓝工程2.0”版本,建立跨校际、跨学段的师徒联盟。二是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护照”制度,让专业发展可视化。三是完善教师子女“教育关怀链”,让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心无旁骛地培育别人的孩子。

塘坝中学  杨娟

一是多措并举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均衡师资配置。二是强化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助力其快速成长。三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夯实乡镇教育发展根基。

柏梓中学  李欣

一是建立由教委统筹的“青蓝工程”长效工作机制。通过为青年教师精准匹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构建覆盖教学技能提升、职业发展规划、师德师风建设的全方位培养体系。二是构建青年教师学术共同体。鼓励青年教师围绕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创新理念落地,对优秀成果予以表彰推广,打造具有潼南特色的教育品牌。三是健全乡村教师多元激励体系。在落实乡村补贴的基础上,增设乡村教育贡献奖、乡村教育育人奖等,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向长期坚守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倾斜,切实增强其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

特殊教育学校  邓雪娇

一是深化普特融合机制。完善“N+1”帮扶模式,扩大融合课程覆盖面,建立并健全普特学校结对长效机制,纳入区域教育考核体系,激励普通学校积极参与特殊教育,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创新特教人才培养路径。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及职业教育延伸,开设学前康复班,开发特殊教育职业课程,推行“双轨”培养,增强特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梓潼小学  陈凤

一是加强全区师生阅读健身习惯,营造“阅无止境,动如脱兔”的生动局面,促进学校与社区图书馆、健身场所的深度合作。二是多维度全面关爱教师身心健康,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琼江小学  安泽译

一是强化五育实践,深入挖掘乡镇本土资源,通过特色活动激发校园活力。二是落实师徒结对机制,确保指导教师入校帮扶,并依据全科教师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三是深化教育集团帮扶,聚焦乡镇教育实际问题,运用主题教研等方式,破解教学实际难题。

人民小学  沈毅

一是构建“校—企—研”创新教育共同体,组织学生走进企业、高校前沿基地参观学习,推动科研专家进校园活动。二是健全心理困境学生关爱帮扶机制,组建专业心理疏导团队,为困境学生提供公益心理疏导。

古溪小学  刘金泉

一是设立学科融合创新实验室,开发特色课程,联动潼南本土文化打造实践基地。二是构建老带新体系,传承教学经验。三是推动教师学习AI技术,发挥其辅助教学作用,助力潼南教育高质量发展。

玉溪小学  刘敏

一是优化教师流动机制。严格执行乡村教师服务期,弹性实施片区超编学校交流机制。二是加强乡村教师培养,设立农村青年教师发展基金,推行“城区导师结对+专题培训+成果奖励”模式。三是盘活艺体教育资源。组建“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开发农耕文化等乡土课程,助力乡村特色育人。

卧佛小学  胡桂红

一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加大乡村小学投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青年教师能留下来,走下去,改善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二是整合社会资源,与社会文化机构合作,丰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邀人才进校园启蒙学生职业规划。

寿桥小学  郑瑾

一是强化“银龄”师资补给机制,为偏远校提供2—3名退休教师返聘名额。二是与川渝周边区县试点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质量联盟”。三是结合寿桥镇产业定位,设想建设 “锦鲤珍珠贝研学基地”,开发《涪江流域水产养殖实践》校本教材。

东安幼儿园  龚晏萍

一是改善老旧操场,优化幼儿运动环境。二是依托“1281”数字化行动,推进幼儿园“智慧课堂”全覆盖,开发含方言童谣等的《潼南数字启蒙资源包》,让科技赋能“游戏化学习”,打造“数字启蒙”潼南样板。

潼樾府幼儿园  陈丹

一是深化交叉跟岗机制。每月选派中层到其他园所学习,让家校协同、活动策划等“硬功夫”在交流中迭代升级。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互助小组。以集团联盟园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线上圆桌会”,共享活动方案、教研心得。

双江幼儿园  王艺琏

一是深挖双江“古镇非遗+红色文化”,创编“杨氏家训”童谣、设计“古建积木”游戏。二是建“田间课堂”实践基地,以涪江文化浸润童心,助力“六区一高地”幼教特色。

区教委  石珊

借鉴高校博士生讲师团按需供课的模式,组建各学段各学科讲师团,根据城乡差异、学段情况设计、研究、形成一套与教材体系相适应的带有潼南辨识度的特色课程,每年形成固定的课程目录并进行公开,各学校按需点单,变学生走班到教师走校,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流速。

区教委   夏江湖

一是拓展艺体服务。联合社会资源,利用学校场所,在寒暑假试点开办免费艺体兴趣班,打造假期成长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建设专门学校。职教中心新校区启用后,可将原闇公校区改建为专门学校,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