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鼓励更多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学业、家庭情况,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区教委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办好民生实事相结合,全区多所农村小学探索实行寄宿制管理,切实解决孩子“回家难题”,打通了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
初衷 解决学生“回家难题”
说起学校实行寄宿制教育管理的初衷,宝龙镇柏果小学校长周尚国深有感触。柏果小学地处潼南区和合川区交界处,离学校最远的学生到校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每天早上孩子们需要很早起床,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学校上课,根本达不到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的要求,且上下学路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家住龙湾村,步行到学校差不多需要1个小时行程,每天早上很早就要把孩子叫起来,送他们到学校。特别是冬天更不容易,天不亮就要出发,还总怕迟到。”学校三年级学生何雨露家长告诉记者。
“学校通过整修,现在有了很好的吃住环境,完全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实行住校管理。”周尚国说到,这样既能够很好的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家长送学和务农时间冲突矛盾。
“刚开始住校的时候去看了,孩子们吃住都很好,连床上用品都是学校统一提供。现在他们不忙了,我也轻松多了。”住校生王艺茹的奶奶说到,现在王艺茹和三个兄弟姐妹都在学校住校,不用再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操心劳累,也省去了更多送学时间,可以干更多的农活。
“我们一开始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解决孩子的学业问题。现在学校大多是留守儿童,对于小孩的学业家里老人有心无力,隔代教育很困难。”我区另一个实行寄宿制教育管理学校康乐小学负责人黄海告诉记者,学校现有学生120余人,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回到家却面临无人辅导作业的境地,学业质量得不到保障。还有离家远的同学回到家后根本找不到时间来完成作业。
实行寄宿制后,学生当天的作业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同时其他在校老师也会抽出时间帮忙照看和辅导。老师们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业上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寄宿制教育管理,学生们的作业都能够很好的、及时的完成,学业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老师们说道。
“有了寄宿制,我们就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安排一些艺术类课程,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传授他们更多的知识,这是我们育德育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黄海说道。
管理 24小时无缝衔接
学生住到学校以后,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感到温馨和家长放心,每个学校都在思索。“刚开始实行寄宿制的时候,我几乎天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同老师一起发现寄宿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改,来改善同学们的住宿和生活情况。”周尚国说到,为了让家长更加直观的看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我们给住校学生家长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天会有老师在群里发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照片和视频,也便于家长随时给我们提出意见。
“住宿第一周,有学生家长就在微信群反映说女生住宿房间存在安全隐患。我们赓即找来工人师傅将家长反映的地方进行了整改,同时还对其他方面进行了仔细排查,确保孩子们在学校住的安全。”
“学校立行立改,我刚提出意见,学校第二天就进行了整改。孩子住在学校,我们很放心。”家长们纷纷表示。
“除了学生吃住的精细化服务外,在学业上,我们也努力做到24小时无缝衔接。”
“同学们,老师刚刚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杨闇公烈士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他身上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这是柏果小学每天放学后学生定时的集中阅读课程。阅读结束后,学生将进行适当的集中活动,然后晚餐。“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了音乐、书法、美术等特色课程,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每周四晚上还会组织大家观看一部红色影片,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周尚国告诉记者。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学后,康乐小学会将住校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半个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然后组织大家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劳动。“我们在教学楼后面专门开辟了一块劳动实践基地,用来给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带领他们种植时令蔬菜。”学校负责人黄海说到,同学们划分责任田,亲自劳动,全程参与,从小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
记者在康乐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蔬菜正茁壮生长。“有西红柿、有辣椒、有生菜、有茄子 ……这些都是我和同学们种的。”五年级一班的丁馨雨开心的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及时除草、捉虫、施肥,等到成熟以后,全校同学就可以吃上我们自己种的蔬菜了。
“学生们开始热爱劳动了,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有利于培养他们长大后辛勤工作的品质。”肖婷老师说道。
反响 学生喜欢,家长点赞
“我们家涵涵真棒,老师们辛苦了!”
“孩子们变化太大了,根本不用担心。”
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们很是欢喜。记者从柏果小学寄宿制学生家长微信群看到,对于学校的寄宿制管理家长一片点赞声。
“我们都没在家,小孩以前回到家没人给他辅导作业,家里面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十天半个月看不到孩子一面,孩子学习生活怎么样一概不知。”三年级同学刘佳鑫的家长通过视频采访告诉记者,“现在好了,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微信群清楚的看到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想自家孩子了,还可以通过班主任和老师的手机,在放学后与孩子进行视频交流。”
为了让家长放心,学校还专门邀请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到学校共同体验住校学生生活,不定期进行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康乐小学6年级学生熊家乐,因为爸爸妈妈从小不在身边,事事养成了自己处理,不愿意同家人分享,也不太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住校后,在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改变很大。“孩子长大了,前两天周末回家后,主动同我分享他在学校和同学们发生的事情。”家乐的奶奶高兴的说到。
“老师们对我们都很照顾,就跟在爸爸妈妈身边一样。还有很多小伙伴住在一起,很开心。”寄宿制的同学纷纷表示,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已经渐渐长大,养成了独立自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今年,我们还计划在5所学校开展寄宿制教育管理,帮助解决农村偏远地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诸多问题,及早培养学生个人生活自理能力、适应集体生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校就像在家一样,感受成长的乐趣与温暖。“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