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 > 区教育委员会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义务教育领域 > 义务教育信息公开 > 教育督导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自查自评报告

日期: 2025-05-06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

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自查自评报告

近年来,潼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 (教基厅函〔202143号)和《重庆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渝教基发〔202143号)等文件精神,全力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潼南概况

潼南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辖23个镇街,总人口103万、常住人口68,是革命先驱杨闇公烈士、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是西部粮油、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平稳保供的大后方,是联动重庆、成都两座超大城市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拥有58平方公里可开发城镇建设用地,高新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1.5小时通达3座国际机场,快速铁路半小时重庆中心”“1小时成都6条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四通八达,涪江黄金水道170公里水运直达长江进而通江达海。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工业投资增长83.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6.1%,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全国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百强区

(二)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潼南区创建范围内有义务教育段学校79所,包括普通小学58所(单办小学5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7所、教学点1个),普通初中21所(单办初中11所、高完中初中部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7所、校区1个);另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5894人(小学43408人、初中22382人、特教104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4701人(小学2859人、初中1818人、特教24人),其中:专任教师4559人(小学2769人、初中1767人、特教23人)。全区义务教育段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均达100.87%,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二、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一)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进行评价,要求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标、余项不低于标准值的85%

我区56所学校达标、23所学校需化解后达标。其中:7项指标均达标学校53所,6项指标达标、余项不低于标准值85%学校3所;6项指标达标、1项指标低于标准值85%学校13所,5项指标达标学校6所,低于5项指标达标学校4所。

(二)区域内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按照《评估办法》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进行评价,要求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我区初中7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于0.45;小学5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于0.50小学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校际差异系数0.55、每百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校际差异系数0.70,需化解后达标。

(三)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按照《评估办法》要求,对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主要通过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等方面的15项指标进行评价。我区12项指标达到评估标准,3项指标需化解后达标。

指标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编制《重庆市潼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潼南区2022—2025年学校布局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情况,不断修订完善教育布点规划,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一是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新建及改扩建学校均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国家、重庆市相关规范及标准进行建设。二是在区委编办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根据学校布局情况和学生数量变化情况,每年对学校编制进行动态调整。三是按照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全额预算小学教育720//年,初中教育940//年,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残疾随班就读6000//年。四是严格执行基本装备配置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2000/生,初中2500/生;网络多媒体教室:小学2.3/百生,初中2.4/百生,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统一配置教学仪器设备。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2016年及以前建成的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数量应符合要求,在保证音乐、美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不限制单间教室面积。最大班额低于3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不低于本校普通教室面积)2016年及之前规划建设的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数量未达标学校9所(小学6所,初中3所)。2016年以后建成的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数量和面积未达标学校3所(小学2所,初中1所)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改建、扩建音乐、美术教室,不达标学校将在2026年全部化解达标。

自评结论:化解后达标。

指标: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对于一个独立代码、一个独立法人、但有多个校区的学校,以独立校区为统计单位。对于2010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50%的学校,其学校规模按小学、初中均不超过24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3000人评估)。全区办学规模超过2000人的小学5所、单设初中4所,超过25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其中,2010年以前规划并建成超过2000人但不超过2400人初中2所。综合评估办学规模不达标小学5所、单设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区委、区政府在教育布局规划、化解招生压力等方面持续加压加力已开工建设小学2所,初中1所,力争所有小学、初中学校规模相关指标2026年达标。

自评结论:化解后达标。

指标: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2024年,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共有1547个班级,参与评估小学58所,标准班额达标44所,达标比例76%;中学21所,标准班额达标17所,达标比例81%。我区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化校点布局,积极增加义务教育学校学位,加快规划学校建设和老旧学校改建扩建工程,调整招生划片范围,增加学位总量,力争在3年内化解相关学校超班额问题。

自评结论:化解后达标。

指标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全区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及教学点13所均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并且实行30万元兜底预算生均公用经费。在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基础之上,按每名教师9000元的标准预算公用经费。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2024年全区特殊教育学生104人,按6000//年核定公用经费,共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62.43万元。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2024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15.7989万元,高于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15.6259万元。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教师5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印发潼南区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实行学校统一管理,教师自主选择,教师进修学院提供培训项目,以集中培训、专题研修、校本培训等多元形式,统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将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情况纳入发展性评价考核。全区教师5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区教委在区委编委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每学年对学校编制和岗位进行动态调整,并报区委编办备案;根据核定的编制总数确定岗位总量,对岗位设置方案实施动态调整,并报区人力社保局审核。根据《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教育系统学校编制动态调整备案的复函》(潼委编办〔202531号),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4296名。全区公办小学在校生为40741人,教职工编制数为2755名,生师比为14.68:1;全区公办初中在校生为20052人,教职工编制数为1541名,生师比为13:1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一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2024年,全区共有948名教师符合交流轮岗条件,实际参与交流轮岗教师327名,占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34.49%。其中,122名骨干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7.31%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二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按照国家、市级相关文件精神,规范教师队伍建设,严格专任教师管理,严把新教师入口关,定期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注册,切实落实教师持证上岗。目前,全区在岗专任教师4602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4602人,占比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三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全区2024-2025学年应该就近划片入学公办学校50所,实际就近划片入学公办学校50所,达标比例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四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严格执行市教委普通高中招生相关文件要求,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内初中,并向农村初中倾斜。2024年秋季,全区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3100人,分配名额2243人,占比72.35%,其中农村初中获得名额占比56.53%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五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开展留守儿童家庭走访回访、安全宣传等专题教育活动积极落实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切实保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后同本地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2024年秋期全区符合条件随迁子女2377人,符合条件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100%

自评结论:达标。

(四)县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情况

按照《评估办法》的要求,对义务教育质量情况主要通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9项指标进行评价,我区8指标达标,学业水平待接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指标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控辍保学机制,2024年春初中毕业生8212人,三年前招生8010人,三年内,转入学生439人,转出307人,休学89人,复学93人,死亡4人,全区初中三年巩固率为100.87%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多措并举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建成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13个。2024年秋季,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共计552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02人,随班就读337人,送教上门113人,入学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区所有学校均建立章程,覆盖率100%。深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使用智慧录播,通过三个课堂的应用,实施同班同学项目,为全区师生提供同步课堂、网络研修、录课、直播观摩等服务。整合录播系统与智能教育云平台,建成区新型教学空间服务系统,95%以上的师生享有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建立校园安全隐患申报、基建管理、资产管理、校外培训管理等智慧管理系统,推动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我区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市级公用经费标准,足额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按照教师工资总额(含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1.5%预算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2024年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5974.1万元,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支出教师培训费比例高于5%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出台了《潼南区数字教育赋能驱动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分批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分3期完成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全区中小学教师均能熟练、科学、合理使用教育技术备,并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各学科建有与教材章节相匹配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科覆盖率达95%以上,设备利用率达98%以上。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全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积极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出台五心强校·铸魂育人党建品牌建设方案,不断增强党建服务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按要求配备思政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全区专兼职思政教师213人。全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63人,其中专职教师12人,专兼职配备率100%推进一校一品,强校多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品牌5培育市级德育课程一等奖2项,建设市级首批中小学红岩铸魂思政研学精品路线3条。2024年市级艺术展演,获奖300余人次,市级以上科技类获奖184项,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获奖400余人次。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各校开齐开足课程课时,所有学校教学秩序规范。配齐配足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保障劳动实践时间不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50%。从培育劳动项目着手,立足场所建设、课程开发、品牌孵化场三期发展目标,全面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化、校内劳动常态化、家庭劳动经常化、社会实践多样化。举办区劳动教育推进会暨古溪学区一体化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会,劳动教育做法获农民日报、人民网专题报道。2024年新增区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8个,研学实践基地7家,形成多条研学实践线路并开发一大批精品研学和劳动实践课程,形成良好的学校实践育人文化机制。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无过重课业负担。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严格执行五项管理规定,严把校外培训管理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全覆盖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确保学生每天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学生无过重课业负担。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学业水平。待接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五)社会认可度调查情况

待接受调查。

(六)一票否决指标情况

我区不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不存在违规择校行为,不存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不存在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的情况,教育系统不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没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主要做法

(一)提高站位,系统谋划,统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治理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渝西领先、全市进位和潼南辨识度要求,以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区为总目标,立足六个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连续三年将双创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列入区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行动重点内容。深化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培育五心强校·铸魂育人党建品牌,2024年获评市级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1人,市级党建引领创新和质量创优示范校3所,全市五双工程优秀案例入选6所。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潼南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方案》(潼委办〔202024号)等文件,高标准编制《重庆市潼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及《潼南区2022—2025年学校布局规划》,先后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全区双创工作攻坚大会等,从教育用地、资金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完善创建机制。成立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四大班子相关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责任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配套成立工作专班,深入落实联系片区委领导、科室负责人、机关干部、教管中心主任、校园长五个责任一体化包联机制,厘清标准、摸清底数,建立一校一策台账,做到专班运作、挂图作战、实时销号2024年,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4次专题听取双创工作进展,将创建工作列入部门、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组织2次专题调研,形成专题报告,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言献策。

(二)聚焦均衡,加大投入,优化区域教育发展配置。一是加大经费投入。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5.95亿元,比202315.77亿元增长1.1%;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义务教育普通初中增长4.66%、普通小学增长1.55%,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两个只增不减二是优化学校布局。科学编制《潼南区2022—2025年学校布局规划》,规划义务教育项目8个,新建校舍7.2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6660个。现已建成投用潼洲小学、青石小学、东安小学,新增学位4860个。三是均衡资源配置。全面推进学校新建、扩建工程,标准化建设学校校舍、运动场及其他附属设施,着力加大薄弱学校和资源配置不达标学校改造力度,促进校校达标。2021年以来共投入3.89亿元对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校园文化进行改造提升。实施了育才小学扩建综合楼、实验中学初中部扩建、大佛中学分校建设、梓潼小学教学综合楼改建等民生实事项目,聚焦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全区基础设施再提升。

(三)研训赋能,激活团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力。一是研训赋能,人才强教。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三年强师培训计划,统筹推进国培、市培、区培,组建市区级五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教研员、名校长、名书记)工作室51个。落实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培养工程,选派校级干部和优秀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健全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家型教师梯队培养路径。2024年,2名校级干部入选重庆市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组织各级各类干部培训793人次;根据2024年教师培训计划,举办区级培训项目39个,培训教师1.1万余人次,完成国培计划(2024重庆市教师自主选学试点区县项目递进研修培训500人次,大佛中学成功申报并完成教师发展示范学校培育整校培训市级培训项目。二是强化管理,涵养师德。出台《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管理六条措施》,建立健全师德督查长效机制。通过考勤考核出工、通过工作量考核出力、通过教学效果考核出绩,强化绩效激励作用。通过推优评先,树典立榜,引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开展清廉学校创建,构建风清气正育人环境,培育清廉学校示范校12所、标杆学校8所,形成优秀实践案例22个。三是动态调整,激活团队。积极推进区管校聘工作,落实英才潼行计划,结合学校生源和班数动态调整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通过招、考、培、调等形式,补充专任艺体教师。综合实施集团化办学”“城乡间交流”“顶岗式培养等机制激活团队力量,推动教师轮岗交流常态开展,着力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全面促进潼南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四)深化改革,创新争优,打造学在潼南教育品牌。一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堂、作业、分层教学等改革,进一步规范落实五项管理,推行基本作业+弹性作业模式,零容忍整治惩罚性、重复性、随意性等低效作业以及不符合学生年龄的课外实践作业行为,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全覆盖实施5+21+N课后服务模式,深入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科普宣传、体育艺术、团队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服务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双减工作情况通报,我区相关指标达标率100%。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堂质量专项工作,全区已打造大佛小学黄桷韵153活力课堂、朝阳小学姿彩课程20余种个性化减负提质体系,确保双减落实、落细。二是优化教学育人环境。多点支撑,打造学在潼南强磁场。聚焦高品质教育服务供给,一体化推进书香校园、智慧校园、清廉校园、法治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六个校园建设,推动阅读阁、清风廊、创客室、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有温度”“有数智”“有趣味的服务场景落地。坚持多方共育,用好学校辅导员、家庭教育专家、志愿者三支队伍,上好家庭教育指导课、亲子互动课、基地示范课、家教流动课四门课程,构建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三是打好数字化改革攻坚战。实施潼南教育1281数字化行动,出台《潼教智融潼南教育数字化推进方案》,完善智慧教育装备、教学资源供给2个体系,打造智慧课堂、智慧评价、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装备、智慧教研、智慧服务、大数据分析8个场景,实现云网端一体化发展,争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对标优质均衡要求,对照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目标,尤其是面对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潼南区教育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下一阶段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攻坚:

(一)持续强化党建统领

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以高质量党建统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深入推进“五心强校·铸魂育人”党建品牌建设,切实将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心田,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二)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根据《关于印发〈潼南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2024—2026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潼南府办发〔202413号)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提升城区老旧小学校和农村学校设施设备,加强师资结构性优化,进一步完善就近入学、阳光招生等政策。

(三)持续激发队伍活力

按照“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全面实施教师队伍强基培优行动,持续加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加强事业编制保障,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教育人才。

(四)持续提升内涵发展。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渝西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为契机,以现代化学校创建为抓手,完善育人模式,提升课程建设内涵,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巩固“双减”成果,深化教育督导和评价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