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自查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渝办发﹝2012﹞259号)精神,对照《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我区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潼南区概况
潼南地处重庆、成都两座国家中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交汇点,是革命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家乡。渝遂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过境,潼荣、合潼安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加上规划建设中的渝遂扩能高速公路、兰渝高铁、市郊铁路、涪江黄金水道、通用航空机场,逐渐形成“四高三铁一江一机场”立体交通格局。境内涪琼两江横贯,水电资源藏量14万千瓦,探明天然气储量3000亿立方米以上,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整装气藏主产区。拥有世界第一室内饰金大佛、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双江古镇、中国最美花海—陈抟故里菜花景区等自然人文景观。
目前,潼南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18所,其中,单设普通初中11所,单设普通小学102所(其中村小学4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高完中1所。有在校学生63695人,其中,初中生18787人,小学生44908人。有在职教职工4672人,其中,初中教职工1644人,小学教职工3028人。
近年来,我区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化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完善“三大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1. 建立领导决策机制。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的潼南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潼南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施意见》《潼南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发展工作方案》《关于2017年部分学校布局调整的通知》《潼南区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潼南区教育系统人员调配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见》等文件,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制度,区政府教育督导委每季度专题研究解决创建工作的具体问题,保障我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区委区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区委常委会、常务会分别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区委书记曾菁华多次专题听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并到学校实地调研,作指示、提要求,推动创建工作上台阶、出成果;区长王志杰多次专门召开创建工作部门协调会,专题调研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协调联动,按照标准、保证质量、较高水平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万军常委、戴明副区长多次深入学校专题调研或现场办公,指导解决学校在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人大政协大力支持。区人大、区政协高度关注义务教育,深入学校视察,开展专题调研,以议案、提案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部门合力攻坚。区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国土房管、建委、规划、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合力打造教育发展“绿色通道”;区教委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教委领导包片、责任科室包干、联系干部包校”等方式,积极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积极开展随访督导和专项督导,通过现场反馈、按时整改、及时验收等,确保全区中小学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四是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区委书记曾菁华、区长王志杰组织各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人召开我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推进会、攻坚会,明确部门、镇街创建工作职责,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创建工作如期取得成功;区教委组织召开教育系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推进大会,对各校进一步提出要求、压实责任,同心协力抓创建。
3. 完善督导检查机制。一是健全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重点工作、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民生工程等专项督导制度。二是建立教育督导责任区,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10个督学责任区,择优选聘专、兼职督学82名,在所有普通中小学实施挂牌督导,重点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三是定期召开督导委员会成员会,专题研究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区政府副区长、教育督导委主任戴明定期组织召开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会,邀请部分镇(街)及相关部门列席会议,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认真梳理均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落实整改措施。
(二)坚持“三个优先”,加强教育保障
1. 坚持教育投入优先。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并向农村学校倾斜。一是实现“三个增长”和“一个比例”。二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全额用于教育,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配套费用足额征收并全额用于教育,足额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三是从2015年起我区按教职工工资总额1.5%预算继续教育经费。四是对村小不足100人的按100人预算生均公用经费,对学生人数较少的农村学校实行生均公用经费30万“兜底”。五是“全面改薄”等专项资金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及村点校倾斜。
2. 坚持教育规划优先。将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科学布局城区和农村学校校点。一是实施城区学校与新建小区同步履盖工程。近年来筹资约2.1亿元,实施潼南二中扩建、东风小学迁建、潼南小学扩建城区学校建设;计划投入资金约5亿元,启动大佛中学分校建设,二次扩建人民小学、潼南小学、潼南二中新校建设,有效解决城区人口聚集效应导致资源总体不足的问题,千方百计缓解城区中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二是科学调整“十三五”规划。结合全区城镇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趋势,对原“十三五”规划进行了科学调整。在城镇规划编制中,优先留足学校建设用地,将扩建石碾村小、恩威小学、大佛中学,规划新建朝阳湖小学、化工厂片区小学、金福新区中学、金福新区小学、洗菜溪小学,分期分批实施,合理优化城镇学校布局。
3. 坚持教师配置和待遇优先。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应配教师4371人,实配4332人,配备率达到99.1%。从2013年实施“双特计划”(“特设岗位计划”“特色学科计划”)以来,全区共招录“双特”教师190余名;近五年,通过公招、引进等方式选拔招录义务教育学校新教师共777名。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配套率达到99%。深入推进干部教师交流制度,按照“城区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原则,实施支教流动、城乡对口帮扶、领雁工程等项目,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和学科结构。同时,全区按时足额发放了教师绩效工资,按照《关于发放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的实施办法》(潼南府〔2014〕387号)文件精神,农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按月打卡发放。
(三)实施“三大工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1.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近年来,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和加大区级财政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改善力度,全面消除D级危房,排除校舍场地安全隐患,逐步达到薄改20条底线要求。近年来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10927万元,改造校舍6.4万平方米,运动场改造7.5万平方米。2017年投入资金19876万元,新建校舍7200平方米,改造81所学校旱厕3500平方米,新建生化池48座3000立方米,硬化运动场5.4万平方米,软化运动场10万平方米,铺设草坪约6.35万平方米,改善113所学校1850间教室照明,购置饮水设备566台,房顶治漏约2.5万平方米,换房盖5340平方米,贴墙地砖4.5万平方米,刷外墙漆2万平方米;教室室内刮白33万平方米,办理中小学校舍约154万平方米房产证。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 实施干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近三年,我区高度重视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一是提高干部教师综合素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自培与他培相结合、高级研修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开展“互联网+培训”方式,校级干部全员参加网络研修,40人次市外“影子研修”;自主培训5批次,参训学员达340人次。二是多途径抓教师专业成长。新设立教研训一体的教师进修学校,采取“请进、走出、上挂、下派”等方式,全方位、多举措实施教师培训,开展区级集中培训40余次,参训教师达万余人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培、市培8500余人次。三是全方位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导向,组织开展了“师德师风标兵”“最美教师”“我身边的好教师”评比活动,组建师德师风建设宣讲团,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楷模和标兵。
3. 实施教育技术装备配备工程。一是实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经费1.4855亿元用于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其中上级专项经费9355万元,建成标准化实验室共134间、六大功能室共549间、图书室231间,配齐仪器器材。加强统筹指导,学校落实管理制度上墙、操作程序流程、器具物品摆放、台账标签记录、安全警示醒目等规范,强化功能室器材维护管理、台账记录、实验开出率和市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验室使用率均达95.4%;六大功能室器材使用率达95.2%;全区中小学统一使用了“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系统”,全区中小学开通率达100%;信息技术课开设达96%,多媒体“班班通”设备课堂应用率达到93.8%以上。二是加大区级教育城域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成潼南区教育云计算中心,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步伐,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
(四)落实“四个推进”,提升教育质量
1. 全面推进教育公平。一是建立关爱机制。坚持“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指定城区12所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区外由各镇中小学保障其依法入学,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完善的手续、办理的流程等做了详细规定,确保进城务工子女全部入学,同时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力度,建成1000余平方米的潼南儿童关爱中心,全区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家长学校,绝大部分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文化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亲情视频聊天室”,安装“亲情电话”,60所学校建立“幸福书屋”;11所学校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以开展“大手牵小手”“2+1”帮扶活动,50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得到长期结对帮扶。二是建立教育救助体系。我区设立了“潼南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配备了5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学生资助工作任务,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资助体系。重视关注残疾儿童,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或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全区“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2.5%,切实保障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三是完善招生制度。合理确定、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计划和范围,并向社会公告,引导生源合理分流,全区适龄儿童100%依法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实行随机均衡编班,合理搭配师资,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实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指标比例达到70%。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大力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和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学校社团活动蓬勃开展。二是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坚持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力推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面”上,主要通过专项督导、教学研讨、成果展示、送教活动、教学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工作,整体推进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在“点”上,重点抓好9所“高效课堂”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建设,现已基本建成我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并开始辐射周边学校。三是积极推进教育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了潼南区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活动,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精选了10余项主要课题研究成果在本区重点推广,收到良好效果,师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四是成功举办2015年教育系统艺术体育节,10余万人次学生、4000余人次教师分别参加了六大比赛和展演活动,在全系统形成艺术体育活动良好扭转氛围。五是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三届科技与创新教育研讨会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教育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的领导专家等500余人参会。
近几年来,一大批学校、教师、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屡屡获奖,形成了“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可喜局面,其中,体育方面获市级及以上奖励200余人次,柏梓小学男队、卧佛小学女队、宝龙小学男队、青云小学女队分获2014、2015、2016、2018年重庆市小学生排球比赛冠军,柏梓小学男队荣获2018年中国体育彩票重庆市小学生排球比赛冠军,小渡小学象棋队获重庆市“幼苗杯”儿童棋类锦标赛“中国象棋男子A组”团体第二名,艺术方面获市级及以上奖励800余项(市级一等奖300余项),科技方面获市级及以上奖励500余项(市级一等奖7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6项,特别是人民小学学生瞿思颖演讲荣获全市第一名、全国一等奖,实验小学郭凤麟荣获了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潼南中学高二学生丁政天参加了全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前20名电视比赛,梓潼小学科技活动校本教材获得著名两弹一星专家黄吉虎充分肯定,惠光小学教师张益民获得全市创新大赛教师组金奖第一名。
3. 全面推进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创新办学理念,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对学校及学生分别提出了“规范+特色”“合格+特长”的发展要求。目前,全区有5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所学校获评重庆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所学校获评区级艺体教育基地校;16所学校获评区级书香校园示范学校;8所学校获评区级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学校;8所学校获评区级科技创新特色学校;柏梓小学获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全市唯一),梓潼小学获评中国2015-2018年“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教育基地”及重庆市“创新型学校”。
4. 全面推进学校联盟发展。全区义务教育实行联盟发展,采用“1+1+N”或“1+2+N”方式,实现“强带弱,优带差”等形式的盟内帮扶模式,努力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均衡。
三、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学基本标准13项核心指标中,小学除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场馆3项指标没有完全达到满分外,其他10项指标全部为满分;初中除生均体育场馆1项指标不能达到满分外,其他12项指标全部为满分。全区无一所学校超过3项指标不达标。潼南区办学基本标准自评得分95.5分(详见附件2表Ⅱ-2)。
(二)区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潼南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中,除了标准班额不符合要求外,其余工作都达到了规定要求。潼南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工作自评得分97.5分(详见附件2表Ⅳ97.5)。
(三)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状况
据初步测算,区域内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百生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学历提高”“教师职称”等八项指标综合差异系分别为0.34、0.15,均达到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评估指标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低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低于0.55”的要求。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
2018年3月,我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家长、社会人士等方式,进行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共发出问卷1480份,有效问卷1464份,满意问卷1395份,问卷调查满意度为95.2%;共实地走访390人,满意人数368人,实地走访满意度为94.4%。
四、存在问题及工作方向
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长足进步,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还有部分城区学校班额较大、城乡和校际间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等资源,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