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近年来,潼南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桥头堡”城市的“重点工程”,坚持对标一流,聚焦企业需求,以“三个坚定”“三个用心”,全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潼南样板”。

潼南城市风光
坚定不移优化市场环境,用“心”让市场主体“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优质的市场环境,就是要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市场主体发展“减负”“松绑”“护航”,用“心”让市场主体“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出台《培育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16条措施》,催生、培育市场主体,1~11月新增市场主体9796家,同比增长11.46%。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企业开办“指尖办”,环节压减至1个,最快实现2小时办结。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办理全市首例“川渝通办”和“证照联办”业务。实施歇业登记,允许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停机留号”、适度“休眠”,降低维持成本。免费为新办企业提供“开办企业大礼包”,累计节约企业成本650余万元。推行“多报合一”,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一表填报,信息共享”,全区16148家企业享受改革红利。开发智慧档案查询系统,可随时随地查询下载,为企业提供便利。
着力创新市场监管新方式。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大力推动联合抽查,累计完成联合检查87户次,检查结果100%予以公示,全力推动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在市场监管领域探索推行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累计实施减轻处罚259件,免予行政处罚28件。全力推动“信用潼南”建设,探索建立主动信用修复机制,累计为100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在建材、百货、家电等领域探索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状态良好的企业推行“无事不扰”。结合“铁拳行动”“打击养老诈骗”“医疗乱象”等专项行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不正当竞争执法,约谈直播平台及经营者9户,核查投诉举报26件,办理案件6件,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
着力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将全区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执法争议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项措施,推进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成立渝西片区第一家“法院+金融”诉调对接中心,积极推进诉源治理新模式,累计调解成功449件。依托智慧法院建设,创新开设“企业维权绿色通道”和“涉企案件调解室”,累计完成涉企案件调解案件97件,涉及金额1.2亿元。

潼南等川渝五区县“共促消费公平”
坚定不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环境,用“情”助力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亲清”新型政商环境,就是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用“情”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助力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政企沟通更便捷。出台《政企沟通协商工作制度》《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工作制度》,开展“政企面对面·零距离”专项活动,推动建立区级领导及“特派员”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制度,实现区级领导与重点民营企业全覆盖。通过定向包帮,实地调研,严格执行交办、主办、督办“三办机制”,为31家企业争取政策奖补资金484.7万元,为17家工业企业申报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向60余家重点企业送工1857人,帮助117家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35件,在办实事、解难题中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实现政企沟通面对面,服务实打实。
服务平台更高端。线下成立区民营经济服务中心,搭建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联系的桥梁纽带。搭建“融资对接沙龙”“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银企活动,大力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中小微价值信用贷、“信易贷·渝惠融”等“信易贷”平台。线上开发“企业问题反馈”微信小程序,布局搜索咨询、投诉建议、建言献策等功能,多渠道收集企业各方面诉求及问题,及时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惠企服务。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4.26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42.6亿元,应急贷9.18亿元,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输血补气”。
稳企惠企更精准。出台《潼南区助企纾困政策汇编》《潼南区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清单“18+N”》等系列惠企文件,开展“三到三助推、三抓三确保”突击攻坚行动,推动惠企纾困政策直达企业末端。针对企业个性化难点堵点,开展精准的入企服务,推动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菜”,带着政策找企业,实现精准的“一对一”辅导,将纾困政策发挥出最大效应。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行动(不含税收减免缓)惠及市场主体1.1万户、23.64亿元。

政企沟通面对面
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力”做优“潼服务·家温度”特色品牌
深化“放管服”改革,就是要坚持“刀刃向内、自我改革”,最大限度地减环节、降成本、提效率,用“力”做优“潼服务·家温度”特色品牌。
推动政务平台大集成。坚持“应进必进”,推进“集中、到位”,构建“1+5”政务服务体系,24个部门、181个服务窗口、229名派驻人员,可办理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487项,年均办件量百万以上。出台《潼南区“渝快办”网上服务效能评估细则》,建立办事“可考可评可查”机制,群众整体满意率保持在99.8%以上。
推动服务效能大改善。深化“一窗综办”改革,在企业开办等10个领域推行分领域“一窗综办”,累计设置164个综合窗口,占比达91%,累计办理综合事项3万余件。推动落实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将100个事项纳入“容缺审批”范围,累计办理4839件,办理时限平均压减83%。推进“跨省通办”改革,140项“跨省通办”事项、148项“西南五省通办”事项和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可办,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事项2万余件次,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推动服务水平大提升。大力开展“出生一件事”联办,精简表单事项90%,压减办理事项80%,累计办理服务事项900余件,改革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日报》、市政府《职转简报》刊发推广。创新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受理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不成”的疑难杂事,累计完成办理41件,改革举措被《重庆日报》头版报道。深化便民利企服务,全面推行“延时服务”,试点午间“不间断服务”,分领域制发“便民服务联心卡”,提供材料免费复印、电子证照免费拍摄、许可证件快递送达等多项暖心服务。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照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下一步,潼南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三个务必”,抢抓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机遇,以营商环境的“优”,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带动经济运行的“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潼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