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3009330348N/2023-00023 [ 发文字号 ] 潼南府发〔2022〕2号 [ 发布机构 ] 潼南区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成文日期 ] 2022-01-04 [ 发布日期 ] 2022-01-04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有效性 ]

潼南府发〔2022〕2号 关于印发《重庆市潼南区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潼南府发〔20222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潼南区市场监管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潼南区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

202214



重庆市潼南区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含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药品安全专项规划)

(送审稿)





2021—2025









20211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重庆市潼南区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含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药品安全专项规划),依据《重庆市潼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和《重庆市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庆市药品安全十四五规划》《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精神编制;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工作,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重点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潼南区市场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未来五年推进潼南区市场监管事业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5

第二章发展形势.............................................................................8

第三章指导思想............................................................................10

第四章总体目标............................................................................12

第五章主要任务............................................................................14

第一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14

第二节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19

第三节保护和激发市场活力..................................................23

第四节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8

第五节全面优化消费环境......................................................32

第六节着力提升市场监管效能..............................................42

第七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49

第六章保障措施............................................................................52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52

第二节统筹规划衔接..............................................................52

第三节强化督查考核..............................................................53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市场监管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潼南区市场监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稳中求进、稳中求新,全区市场监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市场活力持续激发,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和年检改年报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简易注销、证照分离、企业名称自主核名、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开办企业一网通等商事制度改革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市场准入环境高效便捷,制度红利有效释放,创业活力有效激发,全区市场主体数量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20年底,我区市场主体规模达到53575户,较2015年底新增登记市场主体14713户,增速37.86%

二是安全形势明显改善,公平竞争制度落地见效。食品药品安全镇(街)属地管理责任和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四有两责全面落实到位。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作用发挥充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运行有力;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逐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初步建立,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量超过4批次/千人/,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食品安全示范工程推进有力,累计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个、食品安全规范化农贸市场2个。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完善,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持续提升,监管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所有设备都在检验周期范围内,系统实现零飘红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开展,相关生产企业依法依规生产并持续保持获证条件;产品安全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有效落实。十三五期间,全区市场监管领域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和区域性、源发性事件。

三是质量基础支撑有力,质量强区战略全面实施。全区质量体系逐步完善,工业生产许可证管理、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等得到有效落实,全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由90 %上升到94%。截止2020年底,48家企业取得有效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食品生产许可,93家生产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9家检验检测机构获得资质认定。严格执行强制检定免费政策,强检计量器具备案率逐年上升。加强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商品包装、能效标识、重点民生计量器具和法定计量使用单位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计量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了市场计量秩序。诚信计量体系逐步建立,加油站、眼镜制配等行业向社会公开了诚信计量承诺书,2家企业建立了计量标准、1家定量包装生产企业进行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水电气等重点领域合同格式条款监管和重点领域广告监管不断强化。对存在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企业依法纳入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并出具信用报告。

四是激励政策日趋完善,专利品牌意识攀升。先后出台了《潼南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工作实施方案》《潼南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激励知识产权工作的奖励文件,极大的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三五期间,潼南区有效发明专利378件,增加6.7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2件,增加6倍;有效注册商标5844件,增加3.1倍,新增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商标4件。

五是职能助推更加有效,遂潼一体化发展推进有力。潼南区市场监管局与遂宁市市场监管局签订了合作协议,两地市场监管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共守安全底线、共创竞争优势、共建公平竞争环境、共护市场秩序、共促创新发展、共推民营经济、共筑基础保障等8个专项工作组,制定了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推动了遂潼两地间食品安全信息互通、会商研判、预警交流、风险防控、食用农产品批发企业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等领域合作,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了《食品安全预警交流协作框架协议》,并联合召开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会1次。先后互派干部挂职交流2批次14人,组织集中专项业务培训1批次,参加应急演练2场次。


第二章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工作将更加艰巨。当前,我区已纳入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建设,为潼南联动成渝双核、提升战略位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空前的历史契机;中央、市委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落实对提振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来利好。这些有力态势,对市场监管工作抢抓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市场监管工作进入了体制机制大转变、职能大调整、监管理念和手段大改变的关键时期,市场监管队伍工作思维跟不跟得上体制大改革的需要、素质能力跟不跟得上职能大拓展的需要、执行落实跟不跟得上质效大提速的需要,对市场监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监管等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技术手段和监管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市场监管理念、方式、手段、能力等面临新挑战。随着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明确,对如何服务市场主体、如何适应经济规律、如何监管好市场,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与此同时,还要看到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主体活力尚未充分迸发,市场监管领域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市场秩序仍不规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食品、药品等市场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监管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必须在推动市场监管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切实推进我区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要对标对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市场监管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市场监管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找准市场监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食品药品安全、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质量强区,完善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高水平市场监管体系;聚焦加快建设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强化一体化思维和主动服务意识,加快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推动遂潼市场监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紧扣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完善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能力和水平;着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发展筑牢市场监管保障。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作用,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着力建设统一高效有序安全的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以市场监管高质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两城”“两都”“两区”“两基地,形成潼南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市场监管各方面和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市场监管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服务全局。增强战略意识,强化全局观念,更加自觉地把市场监管工作放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把握,围绕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保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情、关注民意、致力民生,着力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和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依法监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市场监管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以公正监管促进平等准入、公平竞争、开放有序、诚信守法,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强化改革创新思维,凡是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理念、思路、做法,坚决改革;凡是不符合现代市场体系要求的体制、机制、模式,坚决创新,最大程度激发蕴藏在基层的创新伟力。

——坚持系统监管。统筹监管线上和线下、产品和服务、主体和行为等对象,实现活力与秩序、发展和安全等均衡,协同政府和社会、监管和监督的力量,用好市场、行政、法律等手段,全面提升综合监管效能。


第四章总体目标


2025年,市场监管现代化实现如下主要目标。

——激发投资活力,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基本形成。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群众投资办企业时间缩减,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活跃发展,新设企业生命周期延长,企业数量增长显著。

——优化营商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规范。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做到放而不乱、活而有序。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价格收费违法违规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显著,侵权假冒、地方保护、行业壁垒、企业垄断得到有效治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基本建立。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商标品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质量显著提升。

——保护合法权益,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形成。消费维权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机制进一步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消费维权作用持续发挥,消费维权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持续提高。到2025年,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监管安全治理体系作用发挥明显,确保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源发性事件,不发生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重特大安全事故,坚决防止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

——强化质量服务,品牌建设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强区战略深入人心,企业主体作用充分激发,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基础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进一步夯实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基础作用,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潼南特色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质量大幅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

——提升监管效能,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完成,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市场监管格局进一步完善,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执法体系。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以及多元共治等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展望2035年,统一高效有序安全大市场日益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市场监管效率和权威性、公信力全面提升,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达到更高水平,市场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专栏1:“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一、市场活力

1

市场主体总量(万户)

5.3575

8.8575

预期性

3

千人拥有企业数量(户)

21.97

42.4

预期性

4

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5.2

8

预期性

5

每万户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量(件)

1153

1400

预期性

6

累计有效注册商标量(万件)

0.63

1.1

预期性

7

驰名商标拥有量

1

2

预期性

8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80.9

82

预期性

二、市场安全

9

一般事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比例(%

3

5

约束性

10

食品和农产品抽检量(批次/千人)

4

>4

约束性

11

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98.25

>98

预期性

12

食品安全综合满意度

80.94

82

预期性

13

药品抽检合格率%

97.18

>98

预期性

14

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年平均值(人)

--

0.3

约束性

15

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

--

95

约束性

16

消费者满意度指数

--

80.5

预期性

17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94

预期性

第五章主要任务


  1.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一、统筹推动平台经济和新经济健康发展。

强化平台经济监管。坚持依法规范与支持发展并重,优化事前合规、事中审查、事后执法全链条监管,促进工业互联网、电商、共享经济、智慧城市等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健全平台经济管理规范,及时弥补规则空白和漏洞,清理不合理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事项。推动平台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完善服务协议以及交易规则。加强规范和联动监管,加大对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监管力度。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强化平台企业数据安全责任,维护好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权,督促平台企业承担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保障等责任。依据平台信用等级和风险类型,探索开展差异化监管。

加强新经济发展监管。打破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治理的惯性思维,探索创新与线上服务、产业数字化、新个体、微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相适应的监管模式,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完善新经济登记注册便利化措施。及时划定新经济商事秩序底线,探索触发式监管机制,完善敏捷治理等新型监管手段。

着力要素市场交易监管。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规范化、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项目管理和服务,推动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混合型质押。加强要素市场价格监管,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权。健全要素市场交易投诉举报查处机制。进一步推进数据资源在市场监管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序推进企业登记、企业信用等相关领域公共数据和信息资源依法向社会开放。

二、统筹规范线上线下市场秩序

强化线上市场监管。加强线上市场生态治理,严格落实线上市场准入、产品质量、价格监管、广告监管等有关制度和机制。探索建立跨平台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加强网络交易跨区域执法协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线索通报、证据移送、案件协查、联合办案以及检验鉴定结果互认等制度。强化网络市场交易监测,以食品药品、保健用品、防疫用品、老人儿童用品等民生商品为重点,严厉打击在线销售侵权假冒商品、虚假广告、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经营者价格标示、促销等行为。

强化线下市场规范。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大文化旅游市场整治力度,规范在线演出。严肃查处强制购物、虚假宣传、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有效遏制房屋交易、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的市场乱象。整治规范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等行业经营秩序。加强医疗和健康服务市场监管。规范理财、保险、支付、网贷等领域营销行为。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纠正垄断经营、强制服务等行为。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行为。加强合同监管执法工作。常态化开展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三、统筹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和制度型开放。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管理服务。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名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支持外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公正市场环境。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

大力推动规则制度开放。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和标准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加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市场、规则、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瞄准国际先进开展对标达标,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统筹防范市场发展和风险。

完善市场安全体制机制。密切跟踪重要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形势变化,完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强化对重点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的跨部门协同监管。加强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内市场安全。

防范市场风险异常波动。加强对大宗商品、资本、技术、数据等重点市场交易的监测预测预警,提高通过大数据等方式预警识别市场运行风险的能力,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建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下的现货市场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和市场预期引导机制,完善价格失序提早防范处置手段。

五、全力助推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

统一市场准入规则。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交叉互认机制,加快清理废除妨碍两地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探索市场监管领域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范围适度分离。严格落实统一的负面清单制度。

完善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协作联动。严格落实区域知识产权快速协调保护机制,构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仲裁调解等多元化解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建立川渝毗邻地区两地商业秘密保护协作机制。严格落实成渝地区地方标准协同有关机制。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发布行业优质企业名录,鼓励企业开展消费体验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加强重点领域广告监管。

推动川渝通办服务。严格落实川渝两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做到川渝两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协同推进市场主体数据共享运用,共同编制发布市场主体数据分析报告。深化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许可审查审批川渝通办

共建良好市场秩序。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规范直销、打击传销、重大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案件线索互联互通机制。推动电商案件数据共享及违法线索交互推送。推动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信用修复结果同步互认。持续深化区域质量合作,交流互鉴最佳质量管理实践,建立首席质量官任职资格互认和质量管理专家共享机制。

专栏2:严厉打击重点领域线上线下违法犯罪行为

持续开展两品一械网络销售违法违规治理。加强互联网广告监测,严厉查处线上线下虚假违法广告行为。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经营者规范价格标示、价格促销等行为。加强网络传销监测预警和案件查处,严厉打击传销活动。加强直销企业招募培训、销售宣传等经营环节监管。加强部门配合,着力规范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经营行为。

第二节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


一、强化竞争政策作用。

大力加强政策协同。建立以竞争政策为基础的政策协调机制,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发挥各类政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相互促进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科技创新、产业引导、生态环保领域,更加注重基础研究、终端消费等环节的引导机制,实现政策功能和保护竞争的有机统一。加强对适用例外规定的重大政策措施的报备管理,实施评估效果管理。开展竞争政策环境评价和满意度调查,逐步提升竞争政策知晓度。

平等对待市场主体。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公正公平对待中小企业,破除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实现大中小企业和各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清理歧视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各类优惠政策。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限制企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组织形式和注册地。不得为企业跨区域迁移设置障碍,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要求企业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取消对企业跨区域经营不合理限制。防止通过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目录清单、备案等方式制定地域歧视性规定。

二、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

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规则完备、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等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建立重大政策措施部门联合会审机制和政策制定机关内部统一审查机制。完善公平竞争第三方审查机制。

优化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完善清理范围,细化审查标准,优化审查方式。加强常态化机制化抽查、督查和公示通报,加大对每年新出台政策文件的抽查力度,对市场主体反应强烈、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较多的行业和区域实行重点抽查。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处理回应机制。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

三、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

加强新业态新模式竞争秩序监管。落实互联网+服务行业监管责任,着力完善固证手段,有效防范和解决虚假宣传、侵权假冒、刷单炒信、消费欺诈等问题。密切监测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价格行为,及时查处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进行价格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混淆、商业贿赂、违法有奖销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强化分类分领域竞争治理。建立健全线索排查分析、线上证据固化、线下核查处置的反不正当竞争网络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区实际的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对供水、供电、供气、邮政等公共行业监管。及时查处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欺诈、商业贿赂、违法有奖销售等不正当竞争案件,坚决打击仿冒企业知名品牌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商业秘密保护。促进全区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增强企业商业秘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全区重点企业、创新型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指导。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及商业秘密保护规章的宣传培训,指导企业正确认识商业秘密范围,引导企业树立公平竞争意识,自觉依法合规经营。坚决查处侵犯商业秘密违法行为。

四、持续加大打击传销工作力度

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打击网络传销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强与辖区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含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对接,加大对网络传销的监测和防范干预。着力打造无传销社区(村)和无传销网络平台,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全力挤压传销活动空间。持续推动直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强对直销企业的行政指导,引导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加大直销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规范直销市场经营行为。以会议培训、营销宣传为重点,加强对我区直销行业经营活动全链条监督检查,强化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指引并举。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有效促进直销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长效监管。

五、深入开展广告市场秩序规范。

坚持广告导向监管,保障广告意识形态安全。广告监管领域实现对新媒体、新形式的拓展延伸,依托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平台、全市广告监测中心以及日常监管巡查,加强移动客户端、直播等广告新兴业态监管。开展医药、食品、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广告专项治理,确保重点领域广告秩序持续向好。严厉查处事关民生、社会反响强烈的违法虚假广告案件,定期上报曝光的典型虚假违法广告案例。广告市场总体规模稳中有进,积极培育广告市场主体,推动广告企业上档升级。加强广告产业统计,按要求实现与相关部门统计资源的数据共享。积极推行全社会参与公益广告发展机制,推动公益广告事业发展。

六、加强网络市场监管。

把握网络市场发展规律,健全网络市场监管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市场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网络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推进依法管网,引导、督促网络交易平台落实相关责任,规范网络商品和服务经营者行为,防范网络交易风险,提高网络市场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推进重庆市格式合同备案公示平台运用,加强合同格式条款规范监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监管服务平台作用,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进行分析,实施分类监管。加强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虚假促销、刷单炒信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治理,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创新网络市场监管机制,推进跨地域、跨部门和市场监管各业务条线之间的监管协同,加强信息共享,发挥各种监管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三节保护和激发市场活力


一、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按照非禁即许原则,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负面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在保持市场主体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主体质量。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逐步开展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名称登记管理,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实行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落实企业名称争议处理机制,加强登记异常行为监测。依托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广登记事项实行全程电子化和无纸化办理模式,切实减少群众跑路频次。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运用领域。

二、完善市场准营制度

大力推动照后减证。按照市级部署,逐步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一证准营,推进集群注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按要求做好生产许可制度改革事项,按要求在生产许可、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简化工业产品审批程序,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管结合、并重,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坚决纠正以批代管”“不批不管问题,防止出现监管真空。按照各领域、各部门监管事项目录清单要求,由主管部门牵头细化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推动形成全覆盖、零容忍、更透明、重实效、保安全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三、完善市场退出制度

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推进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落实简易注销容错机制。简化普通注销程序,落实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实行歇业登记制度,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探索建立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主动注销和强制退出的公告、异议等制度。建立企业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模式,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的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进一步便利破产管理人查询破产企业财产信息。健全企业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

健全社会公示和监督制度。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健全市场主体主动注销和强制退出的公告、异议等制度。推进部门共享市场主体退出相关信息,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公示制度和退出后相关责任人失信惩戒制度。对不依法办理注销登记的市场主体、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以及不依法清算的市场主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推进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深化川渝、遂潼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巩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大户和高价值专利,大力提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快速调处机制。支持专利权人通过自主实施、投资入股、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产业化运用。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充分发挥潼南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切实加强维权援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诉中委托调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稳步推进地理标志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拥有量。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运营体系,探索知识产权运用新机制。开展知识产权普法教育,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氛围。

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推进建立价格监测、价格政策制定和价格监管等联动机制,加强对重要民生商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监测。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治理,严格落实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推动各项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健全收费公示制度,探索建立涉企收费第三方评估机制。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治理,严厉查处涉企违规收费行为。进一步减低企业用能成本。推动连锁经营、大型零售等企业降低商业平台中小企业进驻成本。

加大微企支持力度。大力促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稳步推进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工作。发挥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在服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协助组织部门加强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和市场服务行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提升小个专党组织覆盖面和组织力,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

专栏3: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着力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增强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功能。依托“渝快办”平台推出电脑端实名身份认证、手机端开办企业“E企办”,实现“一个终端”全办结。提升“一网通”平台智能化水平,商业银行实时生成企业账户预约账号,员工参保自动办理,引导企业通过“一网通”平台首次办理税务和社保事项,实现“一个平台”全覆盖。

着力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快区内部门信息共享对接,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应减尽减。落实行政审批改为行政备案的事项有序纳入“多证合一”范围,争取试点开展“一企一证”改革,探索“一照通”登记许可服务新木事,实现“一网受理、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标核准、一窗发照”。

着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统筹规划建设与市知识产权局对接的知识产权导航与快速维权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创造融通化、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智慧化、知识产权风险管控精准化。加大对我区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企业的专利导航功能、品牌孵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培训功能,提供深度知识产权服务。鼓励和引导我区企业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质量。

第四节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水平。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质量强区战略,开展质量强镇、强园、强企建设。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服务,做好专利申领、标准制定等工作。支持骨干企业将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合作研发管理体系,针对关键性、基础性质量问题和存在质量短板的卡脖子产品开展质量攻关。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和首席技师制度。强化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积极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推动重点企业申报政府质量奖,打造质量标杆,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辖区企业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市场溯源机制,严格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加大质量违法犯罪行为曝光力度。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突出创新驱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质量人才,打造创新型质量科技平台。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培育先进质量文化,提升服务业质量水平,发挥中介机构服务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进电子商务规制创新,加强电子商务产业载体、物流体系、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

推行质量管理方法。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等活动,推行精益生产、清洁生产等高效生产方式。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促进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实现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二、扎实推进计量监管。

提升计量基础水平。继续开展好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计量检测服务产业、服务园区活动,服务企业提质增效。开展中小企业计量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计量投入,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计量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保证体系,建立符合要求的计量实验室和计量控制中心,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实现生产全过程有效监控。运用先进计量测试技术,不断提升生产工艺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和创新创业。

强化计量监督管理。进一步推进计量管理规范化,充分运用智慧监管手段,提升计量科学监管水平,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规范市场计量秩序。加强对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监管,推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合格公示制度,严厉查处计量作假、能效标识虚标、商品过度包装和能源计量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民生领域计量监管,提升计量惠民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加大培训力度,督促落实企业计量管理主体责任,健全诚信计量建设体系,引导和提升行业计量诚信水平。

三、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

督促企业建标贯标。推进标准提档升级,完善团体标准、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充分发挥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和高标准服务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质量基础设施作用。支持重庆同辉气体有限公司、重庆中防德邦防水技术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标准话语权十四五期间推动企业拓展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领域,力争实现服务认证数量翻番与低碳产品认证零突破,推动企业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自我声明企业标准累计突破500项,成功创建一项目国家级或市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力争突破潼南地方标准空白。

强化标准化监督。建立健全法规引用标准的机制,促进用标准完善法规。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全面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提升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质量和效益。强化各类标准实施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节能环保政策等衔接。强化依据标准监管,加强对重点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完善认证认可服务体系

推动重点领域质量认证。大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开展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在蔬菜、果品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认证示范项目,在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等领域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在消费品领域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严格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将更多的产品或者服务纳入国家推行的认证体系,支持开展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

开展认证认可乱象整治。深化认证机构责任倒查机制,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认证证书或认证标志等行为,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发展。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跨区域、跨行业整合,打造一流检测品牌。


专栏4: 扎实推进质量提升

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4%以上;生产许可证、CCC目录内产品认证证书覆盖率达到100%。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质量技术基础逐渐加强。依法管理的在用计量器具量传溯源覆盖率达到95%;积极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育团体标准2项以上、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100项以上、建成标准化示范点示范项目6个以上;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达到300张以上;新增有机产品认证2家。

第五节全面优化消费环境


一、严格食品安全监管

充分发挥各级食药安委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统筹落实区委、区政府食品工作部署,健全工作督导机制;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统计数据定期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利用率,提升食品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风险研判,形成全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根据实际,适时调整《潼南区食品安全责任清单》,进一步理清职责边界,压紧压实各职能部门食品安全责任。及时修订食品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健全跨区域、跨部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进一步发挥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加大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力度。强化风险监测、抽检、监管执法的快速通报和快速反映。

加强产地环境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监管。加强产地环境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监管,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使用农产品种养殖监管,推动农产品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推进蔬菜、水果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提高粮食收储质量,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严格食品生产经营消费全链条监管。建立健全覆盖食品生产、流通、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链式、可追溯管理机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农村食品加工场所及农村集体用餐等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完善餐饮安全监管措施,加强冷链配送系统、冷链进口食品、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安全监管,督促特殊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联合整治违规使用高剧毒农药、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非法使用添加物、假冒伪劣食品等社会关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加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提升区域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二、加强药品质量监管

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突出监管专业属性,根据监管事权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与区、镇(街道)、村(社区)各级监管机构职责相匹配的专业监管力量,切实满足日常监管、执法办案、应急处置等任务需要。进一步明确药品监管机构事权划分,细化落实各环节监管责任。针对监管主体多、环节多的特点,加强区、镇(街道)药品监管协同合作,紧密衔接、上下畅通的药品安全监管协作体系。配合市药监局推动三医联动;加快建立与公安局的重大案件联合执法机制和行刑衔接机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深化与周边地区药品监管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提升监管效能和区域药品安全水平,协同推进区域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两品一械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检查。推进药品零售企业分级管理,完善分级管理体系。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推进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要求,切实提升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加强化妆品经营监管,积极探索网络监管,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加大飞行检查、监督抽检、不良反应监测力度,防控化妆品安全风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助推化妆品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疫苗监管体系。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强化疫苗配送中心和接种点的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环节监管,实施疫苗产品风险报告制度。落实疫苗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促进疫苗配送单位和接种点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安全追溯体系。

提升专业监管能力。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主动对接重庆市和潼南区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精,工作能力强,监管经验丰富的监管人才,形成合理的专业监管人才结构,为药品监管提供强大人力资源保障。

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覆盖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化妆品不良反应、药物滥用的监测体系,强化风险监测和评价能力建设。基于风险评估,对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集采品种、地产品种等药品开展专项风险监测和年度质量监督抽验。对首次上市(进口)、高风险药品、独家药品品种、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及日常监督抽验中发现的问题品种等重点监管品种实现监督抽检全覆盖。

强化现代化智慧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许可审批办理流程,深化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全面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目标。大力推进药品追溯信息化体系建设应用,采集追溯数据并监控药品流向,推动非现场监管(网上),推进药品全程质量监管和可追溯深入发展。形成严管智管的监管新局面,大大提升全区药品智慧监管水平。积极支持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引导支持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制、申报。

构建社会共商共治格局。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专题培训,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持续保持经营规范。支持鼓励医药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加快自律体系建设。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快速、高效处置药品投诉举报,完善查办大要案补助机制,落实举报奖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不断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

构建特种设备风险隐患预防体系。构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立特种设备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机制。推动落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自纠的责任链条,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治理、销号的全过程记录和闭环管理。推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防控风险,根本上消除和减少事故隐患。健全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特种设备数据报告制度,实现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持续开展飘红预警信息清理,严防特种设备超期未检风险。

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坚持依法治特,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环保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推进特种设备各方责任落地落实。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完善市场监管领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分级管理责任清单,建立监管与执法无缝衔接机制,建立特种设备执法考核制度,持续提升监管效能。持续开展行政许可承诺换证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执法和信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惩戒,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全面运用渝特安APP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管理,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通过聘请专家上门培训,指导检查等方式加强监察人员和执法人员能力,夯实监管队伍,不断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严格落实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电子化管理。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治理。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和重大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等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推广应用气瓶智慧化管理系统,推进智慧电梯建设。开展压力管道检验率提升行动和城镇燃气管道隐患整治专项行动,切实提升压力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工业锅炉安全附件、电站锅炉范围内管道及锅炉节能环保重点治理,强化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完善锅炉产品能效测试长效机制。巩固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气瓶及快开门压力容器治理成果。强化公众聚集场所电梯的监督检查,消除老旧电梯安全隐患。持续开展吊运熔融金属起重机械、重大工程用起重机械专项整治。推进大型游乐设施使用管理标准化,加强对中小型游乐场所大型游乐设施的专项整治。加强对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联合监管,开展两区一所叉车分类管理。

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机制。深化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检验检测方式改革,推广电梯按需维保、物联网+维保”“保险+服务模式。推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改革,完善检验供给模式,有序引入社会检测力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自检工作,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和服务能力。

四、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创新生产用工业产品监管制度。探索建立生产用工业产品风险研判制度,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监管,推动与信用机制的全面衔接。推动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督促落实产品质量出厂检验、自主排查和主动报告风险隐患等制度。

加强消费工业品安全监管。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强化风险信息采集研判,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对产品质量问题源头治理。督促企业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加强重点产品召回管理,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产品证后监管力度,从严管控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施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督促企业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市场溯源机制,严格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加大质量违法犯罪行为曝光力度。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向公众提供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全面提高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能力,及时跟踪监测和防范化解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深入开展产品质量问诊治病技术帮扶工作。

五、着力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

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广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探索建立特色旅游商品无理由退货制度。探索异地、异店退换货制度。推动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跨区域合作。倡导健康、智慧、便捷、共享、节约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品质化方向转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警示。加强投诉举报数据的深度挖掘运用,开展动态的风险监测预警和常态的趋势研判,及时发布消费风险报告。推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建立健全消费投诉后评价制度,降低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综合运用比较试验、认证检测、消费体察、服务评议、调查点评等方式,及时发布警示。推进消费教育活动进商场、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建立网上消费教育基地。

建立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简化消费争议处理程序,鼓励小额消费纠纷案件通过小额诉讼程序实现快速处理。完善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畅通投举报渠道,完善有奖举报制度。探索建立维权处理结果消费者反馈评价机制。健全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专业组织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相衔接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强化合同监管执法工作,促进消费领域合同公平公正。

强化消费维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加强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推动加大生产者、侵权者举证责任。加强对重大消费维权事件的综合治理,从消费维权延伸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推进诉转案工作,切实增加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成本,严防以调代罚现象。健全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建立健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消费争议检验检测鉴定机制。支持消费者协会行使公益性诉讼权利。

推进消费维权制度建设。推动实施投诉举报处理职责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担保制度,完善三包争议解决机制,拓展三包政策应用范围。完善预付卡消费部门联合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发卡审查登记、预付充值备案、发卡存款保证金等制度。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领域,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

构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长效机制。强化假冒伪劣源头治理,建立商品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监管机制。定期分析研判假冒伪劣产品制售流通的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及产品类别。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严厉查办一批有重大震慑力的侵权假冒案件。依法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为实行严惩重罚。坚持打建结合,督促和指导企业整改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整体提升。

专栏5: 大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

切实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实施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优质粮食工程”行动、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至十四五末,推动10家重点企业实施HACCPISO22000体系管理;打造规范化农贸市场8个;创建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街1条、示范食堂5个、示范单位5家,我区成功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区大中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智慧监管覆盖率达95%以上、小微型餐饮单位智慧监管覆盖率50%以上。

全面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加大对疫苗、血液制品、特殊药品、婴幼儿用药网络销售药品的安全监管。强化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监管,重点开展大型设备、体外诊断试剂和高值耗材类的监督检查。至十四五末,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保持400/百万人以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200/百万人以上、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100/百万人以上。加强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逐步优化专业药品监管人员比例,2025年全区专职检查员数量达到30人。

第六节着力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一、强化依法监管。

推进执法规范公正,规范执法程序,推行执法案卷标准化、记录方式科学化、监督管理便利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解决安全领域法规执行上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树立公正公平的执法权威,让严重违法者付出高昂成本。全面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完善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工作规则、案件集体讨论规则、行政处罚裁量规则和基准。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应对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持续加强行政应诉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评结果运用,促进行政执法水平提高。落实执法公示制度,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提高执法公开化、信息化水平。在市场监管领域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挥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的参谋助手作用,在重大行政执法决策前、讨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时以及后续工作中听取法律顾问意见。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普法融入监管执法全过程。把民法典作为行政执法重要标尺,依法保护相对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二、推动信用监管。

强化数据归集公示。加强涉企数据归集,为信用监管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完善信息归集指标,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诚信状况。着力开展涉企信息归集,做到应归尽归,不断丰富法人信息数据库。在注册登记备案、资质审核管理、日常监管执法、提供公共服务等过程中,依法记录信用信息,及时全面归集并100%记于企业名下。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将登记注册备案、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出质登记、抵押登记、抽查检查结果、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及各类黑名单信息全面归集并100%记于企业名下。加强涉企信息公示,使信息公示真正成为社会监督、信用监管的重要手段。优化公示内容,及时全面公示市场监管部门信息,有序实现存量信息的公示,丰富主要监管执法部门涉企信息的公示,做好市场监管部门各类信息系统与公示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对接,形成全面覆盖市场监管各条线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

完善信用约束激励机制。强化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健全失信惩戒响应和反馈机制,依法推进失信惩戒措施向相关责任人延伸。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依法依规建立联合惩戒措施清单。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建立信用良好行政相对人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依法依规实施容缺受理”“加速办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建立健全违法失信市场主体行政约谈、信用修复等机制,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

推行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探索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指数。实施全国统一的信用报告标准,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互认。全面建立信用信息核查应用机制,加快推动信用信息嵌入市场监管各业务领域。建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等领域信用专门报告制度。强化经营者准入前守法诚信教育,广泛推行公开承诺制,企业自我承诺、自证合规。建立告知承诺事项信用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事中事后核查,将信用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

三、落实风险监管

完善风险监管机制。健全市场监管领域风险研判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的风险管理、风险监测等制度。健全问题导向的抽检监测机制,逐步扩大抽检数量和覆盖面,提高监督抽检的针对性和靶向性。强化监督抽检结果的风险分析,完善风险预警及防控措施,提升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网络交易风险预警防控,建立健全消费维权预警防范机制,健全涉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防范机制。

强化风险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对普遍性问题和市场秩序存在的突出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集中解决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建立监督抽查与监测研判结果联动机制,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产品和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对严重质量安全问题企业进行约谈。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风险快速反应和协同处置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工作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等预防和及时发现能力。完善区、镇(街道)市场监管应急响应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舆情监测,建立重大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

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强化公正监管。依法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除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市场监管领域的行政检查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聚焦管好一件事实施综合监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执法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序减少拉网式检查、运动式执法,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随意性监管。

强化抽查科学。除特殊重点领域和已掌握线索的靶向性监管以外,针对市场主体的行政检查一律通过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尽可能合并或者纳入联合抽查范围,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随意性监管。将随机抽查的比例频次、被抽查概率与抽查对象的信用等级、风险程度挂钩,合理确定抽查范围、抽查行业、抽查比例、抽查频次和被抽查概率,提高监管执法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强化结果运用。按照谁检查、谁录入、谁公开的原则,完善双随机抽查结果部门间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机制,将抽查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进行公示。对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加大惩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对抽查发现的违法失信行为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加大对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数据监测等发现的问题的检查力度。

五、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完善市场主体首负责任制,督促市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促使市场主体加强自我监督、履行法定义务。督促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等的企业建立完善内控和风险防范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强化员工安全教育,加强内部安全检查,落实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责任。推动中小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在特种设备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机制,支持企业运用保险手段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新产品推广应用。

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完善对镇(街)党委和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制度。全面加强镇(街)基层领导干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基层社会综治网格化管理,加强镇(街)食品安全能力建设。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完善属事监管责任。完善市场监管权责清单,杜绝监管盲区和真空,防范监管失责缺位。强化对监管机构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监管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对监管机构不作为、乱作为要依规依法严肃追责问责。推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相关制度,实现依法监管、公正监管、廉洁监管。

推进综合协同监管。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质量强区协调小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等功能;健全行业监管与市场监管定期会商协调、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点工作协同联动等机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要求。打通准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环节,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

六、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激励行业自治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扎根行业、贴近企业的独特优势,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或参与公益诉讼、专业调解工作。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查找行业通病和短板。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评奖、认证等行为。

强化服务专业专行。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加快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引导其依法开展质量服务、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活动,提升市场专业化服务能力。在监管执法中更多参考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认证检验检测、公证、仲裁、税务等专业机构专业意见。

推行社会共管共治。加强政策宣传,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内部吹哨人等制度。落实对恶意中伤生产经营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打假行为的认定细则和处罚制度。发挥社会监督员、志愿者的社会监督作用。邀请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市场监督,积极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监督创造有利条件。强化舆论监督,持续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专栏6:构建社会监督体系

引导企业守法经营。持续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相应社会治理责任。完善行业协会监督职能,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功能。

推进政府社会共同监管。坚持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发挥审计、会计、媒体及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第七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着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市场监管干部队伍目标,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好干部标准,为新时代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结合现有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教育等形式重点围绕增强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素质,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组织新提拔任用干部及试用期满考察转正的干部对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知识测试,将党章党规和党的政治纪律作为任前谈话必谈内容。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深入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各项规定,严把人选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树立讲担当、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建立干部信息电子档案库,有针对性逐步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人才库,分类储备和培养人才。通过岗位练兵、以案代训、集中培训、压担培养、交流任职等方式,打造一专多能的市场监管队伍。用好用活干部队伍编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监管队伍年龄结构,形成合理、优化的干部队伍梯队,保持干部队伍旺盛的生命力。深化干部管理和考核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平时考核、个人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并作为兑现奖惩、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激励干部创先争优、担当作为。

二、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严格落实市场监管事项全覆盖、过程全记录、数据可共享、结果可追溯的智慧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大平台支撑、大数据慧治、大系统整合、大服务惠民、大监管共治的市场监管信息化发展新格局。以冷链食品、疫苗等高风险产品为重点,切实推动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推动市场主体建立食品、药品、重要工业产品、重点消费品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将追溯管理纳入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规范、体系,实现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在市市场监管局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智慧化执法装备的配备,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环境建设。

建立重大事项新闻发布会制度,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权威发布,增强公众的认知度。加强舆情引导力度,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重大舆情监测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打好舆论基础。

专栏7: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优化人员结构:“十四五”期间基层监管人员比例达到55%;新招录人员中食品、药品及相关专业人员达50%;研究生学历人员达总人员的15%

提升人员素质:将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以加大岗位锻炼、提升综合素质、激发干事激情为目的,定期开展干部交流调动,交流调动人数不超过本科所队人数的50%

升级硬件设施:对大佛所、龙形所等12个所办公场地进行新建,各所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对梓潼所、桂林所、塘坝所、小渡所、玉溪所、上和所等6个所进行改建;对卧佛所新购置400平方米业务用房。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全面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对市场监管事业的领导,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


第二节统筹规划衔接

注重工作协调,积极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把相关任务目标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和重大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改革,运用创新性思维、改革性举措,创造性地落实好规划任务。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大局观念,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规划的实施。要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发挥作用。


第三节强化督查考核

结合年度工作部署和绩效考核要求,将规划目标任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建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各项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4日印发

      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