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368394945X6/2024-00007 [ 发文字号 ] [ 发布机构 ] 潼南区发展改革委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成文日期 ] 2024-03-06 [ 发布日期 ] 2024-03-06 [ 体裁分类 ] 工作报告 [有效性 ]

重庆市潼南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重庆市潼南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潼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潼南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全面落实党建统领“三项重点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变革5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众多困难中负重前行,在多重挑战中逆势而上,在风险矛盾中创新突破,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逐季回升、持续向好,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安全发展有力有效,人民福祉持续增进,现代化新潼南建设实现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0位、主城都市区第6位。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4.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七方面:

(一)聚焦“一号工程”抓谋划、促联动,区域合作乘势而上

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对接落实全市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创新实施农科城、中央厨房产业园等一批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性事项。推动遂潼天然气产业园等事项纳入全市双城经济圈“四张清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完成学堂冲、大屋场隧洞等节点工程,铜车坝水库工程完成大坝封顶,双江航电枢纽超计划完成年度投资,铜安高速铜梁至玉蕉枢纽建成通车,渝遂绵城际铁路、渝遂高速扩能(潼南段)、重庆中心城区至潼南快捷物流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合作平台起势见效。深化遂潼一体化先行区建设,谋划实施遂潼一体化发展“十个先行先试”事项。建成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核心示范基地6万亩,编制完成遂潼合作园区专项规划45个,完成全国首例跨省毗邻区域村连片规划、全国首个“近零碳绿能”田园综合体策划。成立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联盟、川渝锂电及新材料研究院科创技术联盟。积极探索“两区”分离改革,率先启用遂潼“一卡通一码通”平台,实现社保、医保等23项功能互认互通。建设重症医学等医疗专科联盟24个,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部落实,建成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农村社区堆肥资源化利用获双城经济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典型案例。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经验获央视新闻等关注,“遂潼一体化”林长制创新示范纳入全市首批试点,并获人民日报宣传报道,遂潼税费征管一体化相关工作获《重庆日报》全文报道。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化潼南·彭水对口协同发展,提速建设“飞地园区,累计协助引进再生铝加工等3个项目落地彭水,全年实现到位资金1.27亿元;举办2023爱尚重庆·粽夏消费季-潼南·彭水消费帮扶展暨618电商节,助销农副产品1100余万元;推进两地7A级景区门票互免,惠及两地群众5万余人次。携手崇州联动发展,签订《联合推动崇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议》,推动产业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共建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示范样板。

(二)聚焦有效需求抓进度、促提升,“三驾马车”积势蓄能

项目投资持续放量。紧盯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谋划推进前期项目90个、储备项目88个。建立对上争取资金台账,精准对接宏观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持续加大“跑争抢”力度,完成资金争取超计划目标52.95%。深入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共济润道、航天驭星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强化“三个池子”保要素、“三张清单”促进度机制,通过“赛马比拼”提速项目建设,促进全区142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98.91亿元,有效支撑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打造“郊游潼南”文旅新地标,发展“巴渝新消费”,举办首届川渝汽车场地越野赛、滨江田园彩虹泡泡跑、黄门流水宴、千人沉浸式剧本杀等特色旅游活动,开馆运营潼南博物馆,全区全年接待游客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48%。建设隆鑫美食街、嘉年华购物公园等6个夜间经济聚集区,推出隆鑫阳光夜市,发展“集装箱”经济,打造涪江天街,点亮潼南消费“新夜态”,带动夜间人流量上升约20%,夜间消费提升15%。强化电商主体培养,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支持鼓励传统企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6.2%,网络零售额增长16.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开放水平不断走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依托中新(重庆)农业“双百”合作计划平台,巩固拓展新加坡、印尼等东盟市场,带动辐射RCEP成员国市场。组织企业参加“西洽会”“进博会”,集中展示“打造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成果和未来潜力,贝宁西蒙大使来潼考察,与尼泊尔昌德腊阁特市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百团千企”海外抢单8亿元。持续推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柠檬)建设,新增出口基地备案0.55万亩;成功落户洪九果品等外贸龙头企业,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增长377.6%,获批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潼南联动创新区。

(三)聚焦实体经济抓服务、促转型,三次产业提速发展

现代农业量质并举。深化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创新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十大亮点”工程,改造高标准农田13万亩。发展油菜制种1万亩,制种经验入选全国十大经典案例,获批全国油菜单产提升整体建制推进县。建成标准化制种基地3000亩,改造标准生产园30个,蔬菜产业纳入2023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蔬菜)集群建设名单。高质量筹办第五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暨2023中国·潼南柠檬产业发展大会,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柠檬产业大脑”,柠檬产业链产值突破75亿元。引进国信现代生态设施农业产业园等项目18个,雪王农业、檬泰生物等龙头企业竣工投产,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36.2%,居全市第1位。成渝中央厨房产业园、农业科技城等项目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大科学种质创制分中心落户潼南,获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工业经济质效齐升。紧密衔接全市“33618”产业体系和“渝西跨越计划”,实施“涪江奔腾”计划,迭代建设“3+3+N”高能级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化工新材料等3个产业获批全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主体培育攻坚突破行动,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9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全市平均2.4个百分点。实施数字化转型攻坚突破行动,率先探索“首席数字官制度,推进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36个,建成数字化车间15个、市级创新平台54个,新增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3家,入选重庆市“双百”企业5家。全市率先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弘喜汽车获评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升试点企业。服务业恢复速效双提。新增启腾汽车、嘉翀供应链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9家,批、零、住、餐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5.7%11.2%12.3%16.1%。抢抓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窗口期”,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8.5%19%。大力推进交通物流发展,建成投用“潼南绿”冷链物流项目,新建镇级物流配送站2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69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7.4%

(四)聚焦重点领域强创新、促改革,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改革活力持续释放。稳步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78项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开展区属国有重点企业“合规体系建设强化年”专项行动,完善企业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开发区改革,盘活国有资产6.67亿元。创新开展潼南“民企夜话”“问计涪江”,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百余个,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提供低费率融资担保贷款1.95亿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06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6.7万户,同比增长7.9%。《潼南区开展行政许可案卷评查试点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入选《2023年经济领域改革典型案例(第一批)》,获市委领导批示推广。全域推进强村富民改革,创新“五联模式”,组建强村试点公司10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收益分红实现全覆盖,“产业村支书”改革经验获市委办公厅推广。创新动能不断提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新增科技型企业262家、同比增长114.8%。高效运营氪空间潼南创新中心,累计引进汉果智能科技、海加尔电子商务等34家优质科技初创企业落户孵化。推动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市级引进类高端研发机构建设,成立南昌大学重庆校友会潼南科创投资基金,承担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8项。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25件,同比增长11%。完成科技成果登记59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42亿元。实施“英才潼行”工程,创新开展“青竹荟”,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单杨等高端专家团队,11人入选重庆英才、鸿雁计划,认定首批潼南英才781名。数字重庆加快建设。深化与腾讯、马上消费、趣链科技、奇安信、浪潮等头部企业合作,昇之云大数据产业园开工建设,“慧养鸡”智慧养殖项目落地实施,景裕电子、金兴防水等3家企业建成市级数字化车间,数字经济规上企业达42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5.7%。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农业大脑”,“141”基层智治平台实战化使用,开展“千秋红岩”“城管便民生活地图”试点。

(五)聚焦城乡建设强统筹、促协同,融合发展纵深推进

城市形象蝶变跃升。依托“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布局,系统重塑30公里滨江风貌,融合沿江绵延平坝打造“世界宽谷”,建设宜居智慧低碳有尺度的滨江新城。开展城市更新提升专项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8个,碉楼坡片区城市更新方案纳入重庆市城市更新项目库,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聚力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完成市政道路建设项目8个,新增小微停车泊位1585个。加快构建海绵城市,建成城镇雨污管网45公里,新增达标排水分区2个。深入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1.4%,农村生活垃圾市级示范村覆盖率达88.4%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围绕“三落实一巩固”接续发力,完成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484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持续开展“五清理一活动”,改造户厕2028户,安装路灯和庭院灯700盏,创建国家和市级卫生镇12个。加快补齐气讯基础设施短板,完成燃气管网安装36公里,惠及居民3000余户。全覆盖推广乡村治理“清单制”,推广应用“积分制”行政村(社区)196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完成建设,《综合施治“治靓”乡村颜值》获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经验一等奖。城乡融合纵深发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编制《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方案》,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户口迁移、新生儿落户等实现“跨省通办”“一站式”办理,新增农村转移人口4195人,回引返乡创业就业4984余人。获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聚力破除“人”“地”“钱”“权”壁垒,加快推动大佛坝集体性经营建设用地16亩入市交易。指导镇街差异化发展,完成柏梓柠檬、桂林蔬菜、玉溪白酒特色小镇建设方案编制。围绕解决“三类人”、盘活“三块地”,推动各项改革在大佛坝集成,大佛坝新农城纳入全市城乡融合重大示范工程。

(六)聚焦绿色低碳强监管、促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环境保卫成效显著。强化“五气”共治,实现城区和工业园区燃煤锅炉清零,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6天,居主城都市区第4位。开展常态化规范化巡查河3.6万余公里,联合执法15次,涪琼两江水质分别稳定在类、类,琼江入选首批市级示范河流。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新改建污水处理设施23座,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为100%20个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推进固废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潼南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工程建设,5个重点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实施“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细胞10个,远达环保废脱硝催化剂“点对点”利用项目获重庆市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生态修复实绩突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施流域水生态修复,完成水生态修复项目5个,河道生态基质修复7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4500平方米,河道生态湿地6万平方米。琼江示范河流创建完成初步验收,《潼南区鹭鸶河和平滩河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通过市级审查。全面落实林长制,开展常态化巡林,完成全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3.41万亩。开展野生动物场所疫源疫病监测2次,中央、市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达到序时进度,川渝跨界河长制、林长制工作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一涪碧水穿城过 两岸青山韵潼城》入选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双碳”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行动,出台《潼南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实施清洁能源改造企业36家,培育市级绿色工厂3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1%,景裕电子获批2023年度重庆市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单位,潼南高新区成功纳入全国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名单,被认定为近零碳试点园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充电桩142台;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有序推进,新建屋顶分布式光伏100余户,总装机约5000瓦,华电潼南2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取得市能源局竞争性配置指标。

(七)聚焦社会事业抓保障、促稳定,惠民有感更加浓烈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26件市区两级民生实事打表推进。重庆电力高专潼南校区正式招生开学,教师进修校顺利升院,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9.3%,获评首批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区人民医院晋级三级综合医院,区中医院获评市级美丽医院,塘坝、柏梓中心卫生院获批建设“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推广运用“潼心照护”,切实解决区域内居家康复病人、母婴、老年群体缺乏专业护理和专业照护难题。实施促进就业四大专项行动、开展根治欠薪“春防”行动,做靓“就创潼城”“安薪潼城”品牌,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就业创业工作连续2年获市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升级改造农村敬老院4个,建成社区老年食堂13个,经验做法获市民政局肯定推广。获批守护童心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试点。推广“重庆救助通”应用,资助困难群体参保8.5万人。基层治理不断加强。加强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探索党建统领“双网共治”,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141”基层智治体系有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三所一队”建成投用。把支部建在网格上,“一格一团”配备“1+6+N”工作力量,“一格一群”建立“潼心共治”微信群2058个,领导干部和党员“进格入群”,经验成效被新华网、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关注报道。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粮食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件。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累计排查隐患1.5万余条,亡人事故和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3.3%11.1%。稳妥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政府债务绿色可控。建立偿债资金“631”机制,坚决守住不爆雷的底线。全力化解信访矛盾纠纷,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信访积案上报化解率100%,全量库录入事件整改率100%。开展节假日等重要时期市场巡查和日常价格监测,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成功应对“7·28”百年一遇特大洪灾,实现人员零伤亡目标,获得市委主要领导“领导有力,处置及时”肯定性批示。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一年,也是潼南全力攻坚突破、加快赶超跨越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十分重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实施“涪江奔腾”建设“制造强区”、建好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成渝中部南向开放枢纽之城、宜居智慧活力有尺度的滨江新城,打造“世界宽谷·田园城市”新地标、数字经济新兴高地,奋力建设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增长极、产城景融合发展桥头堡。

(二)主要发展目标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值增长5%,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单位GDP能耗下降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三、2024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工作

(一)深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成渝中部崛起增长极。紧扣全市“十项行动”任务和“四张清单”事项,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支撑推动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接续推动二十项标志性事项落地落细,全领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加快打造更多具有潼南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一是积极融入渝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动扛牢渝西一体化“三区一极一枢纽”战略使命,提升渝西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启动潼南火车站货运站场升级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渝遂高速扩能(潼南段)等项目,投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城北干线等工程。全面落实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实施头部企业、关键企业攻坚行动,当好全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二是深化遂潼一体化发展。围绕“五个一体化”,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在“十个先行先试”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双江航电枢纽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协同推动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武潼安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成渝双城经济圈潼南战新产业合作示范区、遂潼涪江创新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巩固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6万亩。推动总投资50亿元华电燃机、地大研究院年产1万台氢燃料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尽快建设,携手融入成渝“氢走廊”建设。建立遂潼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共建共享遂宁智慧中心、潼南城市数据大脑,有序开展跨行政区服务试点示范,深入落实“川渝通办”和“跨省通办”事项。三是强化全方位区域合作。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政策举措,迭代升级潼南彭水对口协同联席会制度和工作机制,全方位开展各种交流协作,提速建设“飞地园区”,优化耕地占补平衡方式,推动能耗指标异地交易,加强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全面深化与崇州合作层级和领域,聚焦“1+6”合作协议,共同谋划实施一批带动性较强的项目,打造非毗邻地区高水平协作样板。

(二)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产业链与资金链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国际化,促进全产业链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一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落实“渝西跨越计划”,全面实施“涪江奔腾”计划,培育壮大“3+3+N”千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加快投产贝思远科技、都创医药等40个项目,支持富鸿详、荆虹科技等重点企业增品种、扩产能,拓展汽车后市场梯次循环利用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持续开展“双倍增”行动,培育“小巨人”1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主体培育,确保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以上,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以上。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大力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1.5万亩,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7.6万吨以上。高标准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壮大蔬菜、柠檬、油菜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潼南柠檬·中国第一”品牌,建设国民油料基地。合作共建重庆(潼南)农科城,推动种业创新中心、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中试基地等建设,积极发展太空育种、太空农业,打造长江上游制种高地。高标准建设成渝中央厨房产业园二期,培育粮油、柠檬、预制菜、中药材、调味品等5条精深加工产业链,争创全市十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三是深入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升级体育公园打造国家级汽车短道拉力赛基地,建设环江慢行绿道,办好涪江中国年、数字菜花节等特色节会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涪江旅游度假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达到1600万人次以上。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力争新增重庆OTC挂牌企业2家;开展精准服务行动、金融服务制造业产品创新行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加快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升级城乡三级物流体系,引导企业发展多式联运,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提速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健康、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塑造改革突破新优势。聚焦重点难点,深化改革引领、数字赋能、科创驱动,持续增活力提质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落实“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按照“止损、瘦身、提质、增效”思路,扎实开展“三清三减三增”专项行动,进一步压减融资平台。打好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按照“精简机构、压减平台、优化布局、招大引强”思路,推进“一区多园、一套班子”,推动制造业规上企业亩均税收增长5%以上。打好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保区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全部“脱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100%集中统一监管。打好国有资产盘活改革攻坚战,推动“死资产盘活、虚资产盘实、慢资产盘快、重资产盘轻”。二是深化数字化赋能。认真落实推动数字重庆建设整体成势要求,深化“首席数字官”制度,持续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昇之云大数据产业园,推动天河超算重庆分中心、浪潮成渝中部数字经济运营中心落户,启动建设“柠檬产业大脑”,升级建设潼南“数字农业大脑”,新建5G基站200个以上,力争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探索数字化在经济调节、城市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场景应用,推进“卡、码、证”融合贯通,推广“渝快码”,实现“一码通城”,打造建设成渝中部数字经济新兴高地。三是深化科技创新。持续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市科技局与市农业农村委、潼南区三方共建重庆(潼南)农科城,力争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通过市级引进类高端研发机构验收。支持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潼南分中心、重庆(潼南)农科城产业科技研究院、电力高专等在潼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发展,力争新增市级研发机构5个。新登记科技成果5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推动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占比分别提高至25%40%

(四)促进内需市场繁荣活跃,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自觉担负起稳住经济大盘、有效扩大内需的政治责任,精准把握政策取向,确保在“稳”的基础上提质竞进。一是着力培育民营经济。持续落实国家稳住经济一揽子存量政策,跟踪落实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增量政策。迭代升级潼南“民企夜话”“问计涪江”品牌,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嵌套“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服务机制,全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订单、用能、物流、要素保障等突出问题,帮助企业提升发展质效。持续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新建产业道路5公里、管网10公里,建成投用高何220伏变电站。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推广“渝快融”“渝企金服”“信易贷·渝惠融”等平台,丰富融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抢抓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窗口期,围绕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等重点支持领域,谋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争取获得更多上级资金支持。聚焦交通、水利、能源、民生等重点板块,有序推进铜车坝水库、东升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加大社会投资引导力度,建立民间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产业、科创、基建等项目建设。深化与中垦基金、渝富基金合作,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力争全年签约正式合同额600亿元、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三是持续激发消费潜力。优化提升隆鑫中央大街、嘉年华购物公园等特色商业街区,扩面建设凉风垭片区、接龙桥片区、八角庙片区消费集聚区。培塑涪江夜游、巴蜀夜宴等夜间消费场景,推进“时光街区”开街,培育“涪江不夜城”,打造“太安美食走廊”,举办“潼南‘柠’聚力·涪江中国年”“爱尚重庆·乐购潼南”“展销会”等系列主题消费活动,充分释放商品房、装修、汽车、家电家具等消费需求。培育“郊游潼南·共享田园”新IP,全面推进“一镇一宴”,发展“我在潼南有块田、有块地、有棵树、有头猪、有坛酒”共享经济,繁荣乡村消费市场。打造数字消费新IP,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发展,培育本土网红,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

(五)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建设成渝中部南向开放枢纽之城。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更大力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新加坡—潼南跨国数据双中心建设,打造中国(潼南)﹣东盟文化旅游交流目的地,推动与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开展RCEP经贸协定农业板块双向合作。提档升级中新食品产业园,联动洪九果品等龙头企业,积极建设东盟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推动绿色食品、高端休闲食品等直供东盟新兴市场,支持宝禾实业肥料出口泰国等东盟国家。深化与贝宁共和国、尼泊尔昌德腊阁特市、德国林特尔恩市交流对接,促进柠檬海外种植基地、太空育种等合作事项落地。二是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提质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两大新区联动发展,承接布局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强化知识产权、研发设计等服务功能。持续开展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接续开展“外资进潼、产品出海”专项行动,引导3家企业拓展跨境业务,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三是增强对外贸易竞争力。推动精细化工货代公司、货源企业进出口业务对接,“一企一策”“一企一专班”定制跨境物流方案,支持维尔美纸业、耀辉环保进口木浆、铜矿等资源型生产资料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巩固扩大柠檬、铬盐等优势产品出口份额,打造成渝中部新型化工出口基地。拓展汽车外贸业务,积极承接“渝车出海”行动计划,支持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建设中国汽车后市场出口基地。引导潼盛普供应链等外资企业增加投资,新增外商投资主体3家,实际使用外资600万美元以上。

(六)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发展新形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潼南样板,建设宜居智慧活力有尺度的滨江新城。一是实施城市提升行动。靓化提升“一江两岸”,系统重塑30公里滨江风貌,融合沿江绵延平坝打造“世界宽谷”。紧扣城市提质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微循环微改造,有序推进4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城市危房改造和零星CD级危旧房改造800余户,加快补齐社区养老、托育、停车等服务设施短板,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场地空间拓展攻坚行动,推进规模适度、经济适用、服务高效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落实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要求。以“三张清单”为抓手,积极探索道桥安全、城市智慧停车、照明保障等多跨协同场景应用,加强城区停车秩序、环境卫生、渣土运输、市容秩序、违法建筑5大专项整治。二是深化乡村振兴战略。争当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实施十镇引领、百村示范、千院和美、全域振兴“十镇百村千院”示范创建工程,新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镇3个、示范村25个、示范院落200个。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六网”建设行动,新建乡村公路50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3.23公里/平方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5%。深入推进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改造农村厕所1000户,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达90%55%以上。探索“渝康家园”可持续服务模式,创建琼江人居环境示范带,打造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潼南样板。推广“产业村支书”模式,开展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开展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积极发展融合性产业,深化拓展强镇带村综合改革,优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持续提升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进城,力争到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左右。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源,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聚焦解决“三类人”,盘活“三块地”,加快推动大佛坝新农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带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建设“旭日东升”等一批农旅综合体,推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柏梓柠檬特色小镇,力争桂林蔬菜小镇、玉溪白酒小镇纳入全市特色小镇争创名单。

(七)切实筑牢绿色发展本底,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保持青山常在、碧水常流、绿色常驻、空气常新。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管控交通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生活污染,规范整治餐饮油烟、露天焚烧,有序推进民丰化工、万利来等化工企业环保技改搬迁,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个,推进潼南区1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项目建设,确保涪琼两江水质分别稳定在类、类。继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任务7000亩,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强工业和建筑固废治理,深入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5万亩,全面塑造干净清洁健康家园。二是新塑流域治理体系。构建数智生态环保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数据仓,创新数智生态环保应用,夯实数智生态环保底座,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现代化水平。强化上下游、左右岸联动协作,实施跨界流域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协同,深化联合执法、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遂潼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片区”试点建设,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推广应用“智慧林长”,全面推行“民间林长”,探索“林长 检察长”依法护林新模式,拓宽恢复性司法理念的适用范围,积极探索用“生态修复”替代其他生态环境或资源破坏类案件的“修复、补偿、弥补”模式。常态化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涉固体废物及水体底泥等重金属污染整治,巩固非法采砂综合整治成果。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降碳,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全面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含金量。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近零碳园区试点园区、绿色园区建设,新增市级绿色工厂3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1%。深入开展绿色建筑与绿色社区创建。加快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电气化清洁替代,新增和更新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100%。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力争全区95%以上的党政机关创建成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成可回收分拣中心、有害垃圾储存库建设,扩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

(八)创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厚植民生事业新基底。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均衡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新建金福中小学,改建塘坝小学,“一校一策”支持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擦亮“五心强校 学在潼南”品牌;开工建设职教中心新校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潼南校区二期工程。实施区疾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推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创“三甲”,建设完善“区--村”三级疾控网络体系。创新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开办潼南非遗文化连锁超市,推动潼南博物馆提档升级,加快公共文化中心、涪江奔腾·阴沉木文化广场建设,改造一批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古溪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为品质生活提供“硬件”支撑。二是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深入实施“英才潼行”“就创潼城”“涪江工匠”三大工程,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持续推进全面参保计划,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扩围增效政策,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7%以上。加快桂林中心养老院改扩建工程和失能人员养老及照护中心2个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新增1个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2个市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健全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进一步推广助餐助浴服务,建立老年食堂补贴基金,推动镇街老年食堂全覆盖。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重庆救助通”推广应用,全面实行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线上申请。三是稳妥有序化解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强化政府兜底思维,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区属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管控,健全隐性债务问责闭环管理体系,坚决守住新增隐性债务“红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做好民族宗教领域平安稳定工作。统筹推进全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做好区级500万、镇街50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配备,推进林直II型森林航空护林站建设,争取建设森林防火隔离工程70公里。优化完善“枫桥经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治理模式,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效能,深入推进党建统领“双网共治”专项行动,不断巩固全区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