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 2023-02-28
字体: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9日在潼南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潼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为罕见、极具挑战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紧扣区第十四次党代会“1356”总体部署,聚焦“四件大事”打基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打出“战疫情、抗高温、保稳定、促发展”组合拳,尽最大努力争取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结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58.5亿元,增长3%、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

一年来,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应对“三重考验”。面对抗疫三年来最严峻疫情冲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准高效打赢“9.14”“11.10”疫情歼灭战,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推动疫情处置平稳转段,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面对超气象记录最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考验,组织万名干部奔赴一线,抢收夏粮20万亩,广蓄水、保供水、多增水、节用水,有效保障10万群众生活生产,实现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面对近年来最严重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全力以赴迎峰度夏,506个公共机构率先垂范,252家企业“节”尽所能,压减负荷83万千瓦,牢牢守住民生用电底线。三场大考中,全区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潼南担当、展现了潼南力量,任何艰难险阻都难不倒、压不垮英雄的潼南人民!

一年来,我们抓主抓重、苦干实干,竭尽全力推动“四件大事”。加快建设“双五十”城市,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为未来发展赢得充足空间,顺利完成“五城”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开建新农城、智造城,城区规模扩大至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0%,潼南更有宜居度、更具幸福感。全面发力“千亿级”高新区,化工企业环保技改搬迁拉开帷幕,首开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全市第2,在园企业达526家,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夯实“双百亿”集群,开建成渝(潼南)中央厨房产业园,提升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柠檬、蔬菜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50亿元,获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6块金字招牌,跑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叫响“周末到潼南”,建成一批“候鸟型”共享农场,成功创建市级涪江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1320万人次、增长17.4%

一年来,我们直面问题、补短强弱,竭尽全力攻坚“四大战役”。坚决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创新“组长+链长”招商模式,新签约项目175个,金额770亿元、增长29%,中国华电、蜜雪冰城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建设,到位资金212亿元、增长32%。坚决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重点项目应开尽开,电力高专一期主体完工,双江航电枢纽、铜安高速(潼南段)等项目超序时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亿元。坚决打好征地拆迁攻坚战,征拆土地1.3万亩,处置“两闲一僵”土地2100亩,储备达到供地条件土地2000亩。坚决打好营商环境攻坚战,全市首创行政许可案卷评查制度,企业开办压减至1个环节、实现“半日办结”,全市排名提升5个位次。

一年来,我们挖潜求变、创新突破,竭尽全力拓展“四大领域”。坚定深化改革开放,118项重点改革事项全面完成,外贸进出口增长52%。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8天,涪江首次全年保持Ⅱ类水质、琼江稳定保持Ⅲ类水质,川渝跨界联防联控工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力改善社会民生,27件市区民生实事完成25件,其余跨年度事项有序推进,民生支出46.5亿元、增长4.5%。坚决筑牢安全屏障,信访总量下降46%,防汛“六步”工作法全市推广,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集中攻坚获全市先进。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精准施策稳大盘,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市场主体稳中有进。细化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减税降费、退税缓税7.95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78万户,清偿中小企业账款2204万元,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43.7亿元。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186名特派员“点对点”助企纾困,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增长18.3%有效投资稳定增长。青石小学、“潼南绿”冷链物流等75个项目建成投用,铜车坝水库、东升大桥等129个项目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列主城都市区第2。完成对上争取41.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2.9亿元。财税收支总体平稳。推出财税增收12条措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增长29%,盘活国资存量资产15.4亿元,镇街招商收入增长130%。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1.03亿元,持续兜牢“三保”底线。创业就业稳健推进。大力实施“英才潼行”工程,新引进硕士及以上研究生61名,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达45名。推动“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25万元,新开发公益性岗位768个。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

(二)多措并举调结构,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行动,吉程生物等53个项目开工建设,耀辉环保等72个项目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增长21.8%获批全市绿色建材产业园特色基地。创建塘坝、小渡、崇龛3个中小企业集聚区。智能化改造企业48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6家,庆龙新材料入选国家“小巨人”企业,中防德邦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巨科环保获批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现代农业势头强劲。整理土地10.2万亩,新增耕地51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1.5万亩,粮食生产总体稳定。获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成功获评全国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国内首条柠檬果胶生产线正式投产,获批国家柠檬生物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值186亿元、增长15.6%。农业抗旱减灾工作获央视《新闻联播》点赞。服务业提振恢复。推出促进消费19条措施,开展房交会、“爱尚潼南”消费季等活动,电商产业园、电商创业孵化园全面运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举办菜花节、国际柠檬节等,旅游综合收入85.8亿元、增长17.5%。双江古镇获评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中国银行潼南支行开业运营。银行存贷款余额达883亿元、增长16.3%,存贷比84.1%

(三)深化协同提能级,“双圈”建设成势见效。全面融入双核联动。成功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联合规划布局储气调峰基地等项目143个。市域铁路璧潼线、潼南至武胜高速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项目清单,渝遂高速扩能(潼南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潼安大道建成投用。携手崇州、南充、资阳联动发展。遂潼合作迈开新步。高质量规划建设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协同举办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智人才发展大会,启用遂潼“一卡通一码通”平台。联合推出5条精品旅游线路。开通跨省城际公交2条,发送乘客50余万人次。共建成渝中部地区教育联盟。建立急诊急救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设重症医学等医疗专科23个。对口协作持续深化。启动建设潼南·彭水“飞地园区”,签约落户乌江非遗文旅等项目3个。成功举办消费帮扶展,销售农副产品1100余万元。缔结友好学校10所,定点推送就业岗位3045个。建成巨科环保重金属研究院,联合发布科研项目及成果26个。

(四)凝心聚力抓统筹,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有新提升。确定城镇开发边界53.5平方公里,预留用地弹性空间18.4平方公里,推动大佛坝、朝阳湖等片区综合开发。改造完成老旧小区99个、棚户区400户,完善提升城区路网7条,建成智慧停车位6000个。创建“潼城管家”品牌,“马路办公”“网格化管理”解决问题4.3万个。投用健身步道7条,建成口袋公园2个,新增绿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乡村振兴有新亮点。“双核两廊三支多园”梯次展开,“农科城”纳入全市科创核心承载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获“优秀”等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双赛”活动,整治危旧房1100户,改厕1250个,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0个,双江金龙社区、太安蛇形村获批全国美丽乡村,潼南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覆盖建成“六无平安村居”,超半数行政村运用“积分制”,市农科院潼南分院、西南政法大学乡村振兴法治研究中心落户运行,试点建设全市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融合推进区。城乡一体有新成效。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纳入全国试点,新增“农转城”8987人。改扩建雨污管网130公里,新建改建天然气管网107公里、电网458公里,安装生命护栏130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区。

(五)千方百计增动能,改革创新蹄疾步稳。重点改革纵深推进。优化重组区属国有企业,加快推动市场化运营,上缴税费1.4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项措施”,获评全市政务服务优秀窗口单位。医共体改革扎实推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基层就诊率稳定在70%以上。新增“三变”改革试点村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亿元。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完成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考评。深化“优质外企进潼南”行动,新增外贸经营备案主体23家,第五届进博会签约金额41亿元。持续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引进外资企业3家,实际使用外资480万美元、实现大幅增长。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成立涪江流域科创联盟,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氪空间潼南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江川化工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科研平台31个,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考核获全国优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家、科技型企业122家。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26亿元,新增有效发明专利44件。

(六)坚持不懈抓防治,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扎实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度治理工业废气,全面完成涉气中小微企业综合整治,新建市级绿色工厂2家。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20个。淘汰老旧车740辆,发展新能源车1000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启动涪江右岸水资源工程前期工作,红岩嘴中型灌区、农村供水保障“一改三提”等项目快速推进。涪江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序时推动,升级改造镇村污水处理厂6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4.7%,水质达标率90.3%。常态化巡河查河,治理岸线18.8公里,整治水土流失32.9平方公里,涪江获评全市美丽河湖。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加快低效闲置土地利用,拆除非法搅拌站18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严格落实林长制,完成国土绿化3.95万亩。中央、市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清零销号。

(七)用心用情办实事,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建成投用小学3所、幼儿园2所,新增学位72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9.3%。“四主联动”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获评教育部优秀案例,“双减”经验全国推广。教师进修校、职教中心完成分设,加快发展。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开诊,建成精卫中心二期,古溪、柏梓卫生院成功创建甲级卫生院。成立老年大学,建设潼南博物馆,成功承办全市非遗购物节。社会保障更加充分。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建成体育健身广场5个,投用农体工程10个。新建养老服务中心5个、服务点9个,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成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4个。城乡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发放低保、特困保障、临时救助金2.5亿元,惠及群众4.1万人。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政府债务总体可控。14个“保交楼”项目稳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少年儿童防溺水工作经验全市推广。深入实施区级领导包案制度,化解信访积案263件。法律援助入选全国指导案例。开展全民反诈“控新减存”专项行动,成功劝返跨境涉诈重点人员405人,挽回财产损失280万元。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入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坚决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着力强化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集体决策重大事项318项,自觉向区委、区人大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313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56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结,办理工作满意率均为100%。严格遵守党规党纪,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持续优化预算、压减支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政府系统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过去一年,深化城市综合管理、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就业保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7项工作获市政府督查激励。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迈出新步伐,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史志、人防、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过去一年,各镇街担当实干、争先进位,经济社会发展值得点赞。梓潼、大佛、田家集中攻坚,加速征拆有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桂林、古溪因地制宜,优质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高效发展;柏梓、群力积极作为,招商收入名列前茅;双江、上和锐意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塘坝、太安抢抓机遇,乡村振兴琼江示范走廊建设成效初显;小渡、崇龛以快制快,探索出突发疫情处置新经验;卧佛、五桂迅速行动,战高温、抗干旱,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影响;龙形、米心盘活资源,走出共享农场发展新路径;玉溪、宝龙、别口齐抓共管,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新胜、寿桥创新举措,危旧房整治提升成效明显;花岩成功获评市级健康乡镇。

各位代表!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难越向前。过去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靠的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靠的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靠的是全区上下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驻潼部队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公安干警和中央、市级驻潼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对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度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税收收入等部分指标未能达到预期。这其中,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制约,有疫情灾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也暴露出我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稳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居民消费、文旅消费尚未完全恢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不足;二是产业发展水平需加速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新兴产业、新兴消费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三是防范化解风险任务仍然艰巨,基层“三保”压力加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本质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政府现代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少数干部能力作风与新时代建设要求还不够匹配。我们将直面问题、认真解决,一定让全区人民看到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二、2023年工作安排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作出全面部署,市政府工作报告细化量化“六个显著提升”目标任务,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作出“六个新”工作安排,凝聚了强大思想共识,汇聚起磅礴奋进力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是潼南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主动把潼南发展放到全国全市大局中谋划推进,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抓手和总牵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定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紧紧围绕区委“1356”总体部署,聚焦做成“四件大事”,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全面塑造发展优势,全力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桥头堡城市,加快建设成渝中部新兴产业集聚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重庆都市圈人文康养宜居区,确保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潼南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恢复呈现,经济活力创造力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确定上述目标,主要是根据党中央、市委政策导向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与全国、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衔接,与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全区“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相协调,与我区经济加快回升良好态势相适应,释放积极信号,更加有效地提振社会信心,凝聚起全区上下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中央“六个统筹”要求,把握国家“五大政策取向”,坚持稳中求进、以进固稳,坚持提振信心、主动作为,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坚持解放思想、改革求变,坚持双招双引、集聚动能,努力在全市新一轮发展中增强实力、晋升位次。

今年,我们将抓纲带目、综合集成,系统迭代、整体提升,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聚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精准对接落实全市“十项行动”“四张清单”,充分发挥“桥头堡”独特优势,找准抓手、高效推进,全力打造成渝中部崛起现代化示范区。

全力培育重大平台。全方位融入重庆都市圈,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争创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创新联动区和产业配套区。加快推进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建设“成渝氢走廊”战略支点、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高标准建设潼安柠檬产区、渝潼遂绵优质蔬菜产业示范带,协同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联动广安、资阳、遂宁共塑红色品牌,开发红色历史、国风家训、古建风韵等文创产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点。主动承接重庆、成都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公共服务功能扩容外溢,建设成渝双核重要功能配套区。

纵深推进重大改革。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破题见效,设立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行政审批大厅,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一体化、联合招商引资等机制。全面推行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促进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同城化,完善跨区域应急救援协同机制,扎实推进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深化潼南彭水对口协作,落实新一轮“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政策举措,共建“飞地园区”,优化耕地占补平衡方式,加强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

提速建设重大项目。聚焦打造轨道上的经济圈,抓紧谋划推进一批引领性、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渝潼遂绵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物流快捷通道前期工作,开行公交化列车5对。加快推进潼南至武胜、潼南至大英高速,开工渝遂高速扩能(潼南段),完成双江航电枢纽、铜车坝水库主体工程,建成铜安高速(潼南段)。完善“遂潼之心”基础设施,启动建设遂潼双创中心、田园综合体、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精准谋划重大政策。推动便企惠民政策同城化,争取跨区域地票交易、用电用气同网同价等政策,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策协同示范区。统筹优化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共同争取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用地指标省市单列,力争纳入全国用地审批改革试点。加快研究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探索设立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基金,联动遂宁共同争取两省市重大项目财税政策和资金支持。

各位代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市委“一号工程”,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是潼南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们将站在全局谋、立足一域干,保持奋进者姿态,激发创造性张力,不断深化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潼南现代化建设开辟新赛道、集聚新能量!

(二)一以贯之抓好“四件大事”。去年,我们紧扣区委“一城三区”目标定位,聚焦做成“四件大事”抓起步、打基础。今年,将重点抓深化、求突破,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实现“稳进增效”。

奋力提升“双五十”城市能级。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让“产城景”深度融合、“桥头堡”更具魅力。加快“五城”建设。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推动城区规模扩大至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至62%。宜居城重点推进金福、两桥、朝阳湖片区综合开发,充分彰显生活品质、人文气质。智造城推动东区快建设、快见效,首开区全面提速,南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科创城实施“一核一带五区”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数字经济新基地。新农城改善道路、水系,完成红旗纸厂、文创特色街区等7个标志性项目,加快打造城市田园。康养城用好人工运河、九龙山、大石桥水库独特资源,积极引入渝澳中医药国际健康城等一批带动项目,发展全生命周期康养服务产业。优化城市功能。升级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推进碉楼坡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改造老旧小区49个、棚户区150户,建设城镇雨污管网45公里,完成南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加快万达广场综合体建设,实施火车站升级改造,打通6条“断头路”,建成8.5公里市政道路。持续绿化美化坡坎崖,新建社区公园、口袋公园3个,布局打造VR元宇宙小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精细城市管理。深化“五长制+网格化”,综合治理城市顽疾,规范城市“五小门店”,重拳整治车辆违停、占道经营、冒装撒漏等行为。修补市政道路2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6万平方米,整治窨井盖2000套,打造特色示范街区2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厨余垃圾分出率达30%以上。推动物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统筹场镇发展。坚持产业兴镇、特色强镇,强化场镇连城带乡作用,积极打造一批商贸强镇、工业重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创业小镇。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化、市场化推动场镇建设,逐步改造环卫、管网等设施,有序开展排危、防漏、疏堵综合治理,持续提升场镇人居环境。

奋力壮大千亿级高新区“筋骨”。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好全市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壮大装备制造产业,紧盯电子信息、汽摩零部件,加快建设深圳美视达、阿尔特汽车等项目,实现产值220亿元。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围绕绿色原料药、超纯电子化学品,全力推动慧聚药业、快思瑞等项目,实现产值增长20%。壮大特色消费品产业,做强柠檬精深加工,建成雪王农业等项目,培育招引中央厨房企业,实现产值210亿元。壮大绿色建筑建材产业,聚焦高分子防水、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大力推动科帆环保、合成涂料等项目,实现产值100亿元。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表面处理,加快启动静脉产业园建设,做大弘喜汽车后市场,实现产值增长35%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培育升规专项计划,“一企一策”支持“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突破100家、1000家。实施梯度培育计划,鼓励目标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达125家以上。精准对接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优质企业“育苗”上市,筛选10家企业进入后备库,OTC挂牌3家以上。加快建设首开区。有序实施化工企业环保技改搬迁,积极推动西部绿色原料药基地建设,提速推进华电潼南燃机、聚购科技等项目,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潼南战新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成5公里产业道路,完成场平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供水厂、危化停车场、消防站、吃住购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推进城区、园区连续覆盖。建设数字经济生态服务平台,开工昇之云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支持企业“上云用数”、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35个,建成数字化车间5个。促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业态,重塑“城市大脑”体系,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推广用好“渝快政”,探索建立城市服务、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社会智治等融跨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数字政府。

奋力强化“双百亿”产业集群支撑。对接落实全市“四千行动”,加快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推动“农业大区”变“农业强区”。高站位守牢“三条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动态监测帮扶,抓住产业、就业、消费关键,促进脱贫群众可支配收入增长10%、满意度达95%以上。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聚力打造全市绿色粮仓,确保粮食稳产37.66万吨、蔬菜产量220万吨、生猪出栏80万头以上。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持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亩,争创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域推进试点区。高起点打造农科城。启动建设种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芒种院、玫瑰书院等太安十二院,建成乡村数谷、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中试基地、川渝农科两院科技农场、ACA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运营果蔬书院、柠檬书院。做优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市级种业基地,新建标准化制种基地3000亩以上,举办全国油菜种业振兴工作推进会,率先挂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高质效做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提档升级蔬菜、柠檬、粮油优势产业,多元培育水产、中药材、花椒、经果等特色产业。聚焦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启动建设5万亩特色经果、10万亩稻养循环示范基地,升级柠檬、蔬菜标准化基地3万亩,建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蔬菜小镇、柠檬小镇项目建设,建成柠檬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完善产地初加工基地、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设施,柠檬、蔬菜产业链产值达75亿元、65亿元以上。高水平推进“接二连三”。谋划建设“一港四基地”,积极打造全市农产品第三保供基地。加快建设“旭日东升”等一批农旅综合体,打造太安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等8大示范园,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一镇一园”。深入实施“三品一标”提质工程,全方位提升“潼南绿”“柠檬香”“菜花黄”系列产品影响力。加快建设成渝(潼南)中央厨房产业园,推进火锅食材精深加工等12个重点项目,引育亿元级精深加工企业1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7%以上。高标准建设和美乡村。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双赛”“积分制”,改造农村厕所2000户,垃圾和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创建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个以上,打造更多现代版“桃花源”。接续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巩固“一改三提”成果,升级县乡道100公里,改造电网200公里。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融合试点,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争建全国数字乡村示范县。

奋力做靓“周末到潼南”品牌形象。坚持商旅、文旅、农旅联动,以融合发展增效益,加快建设国家涪江旅游度假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建设江北高端优质消费城、老城传统特色商业街、凉风垭商务配套服务区,提质隆鑫中央大街、嘉年华购物公园等示范街,培育新零售主体10个,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以上。发展智慧体验、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持续举办四季主题促销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0亿元以上。提档城乡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企业等向乡村布局。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文旅融合。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开园双江红色美丽村庄,完成杨闇公旧居改陈布展、杨尚昆旧居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创建涪江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启动建设陈抟故里市级乡村文化乐园,打造佛缘文创街区。投用公共文化中心,举办文化惠民活动,做靓“周末音乐会客厅”。充分挖掘名胜、名人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丰富旅游业态。拓展“两城”“两镇”“一镇一园”功能,推出5条乡村精品观光旅游线路,提升一批共享农场(庄),打造“渝西快乐老家”都市郊游品牌,构建消费新亮点。培育夜间消费场景,丰富涪江夜游、巴蜀夜宴,打造“过夜游”特色线路,创建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优化双江古镇业态,启动建设金龙山奇幻森林,加快建设滨江风情街、慢生活广场街、商旅融合示范街。办好菜花节、国际柠檬节等,全年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各位代表!“四件大事”是新时代新征程新潼南建设的关键抓手。我们将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换频道”“不翻烧饼”,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为潼南加快发展打造新引擎、强化新支撑

(三)持续用力深化“四大战役”。坚持招商签约落地“双推进”、项目争取放量“双驱动”、生态保护治理“双发力”、营商服务效率“双提升”,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增能。

打好招商引资接力战聚动能。扎实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签约合同额1000亿元以上。加大项目招引。围绕五大产业集群、“五城”建设等,深化“组长+链长”招商,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强、成长性能好的先导项目。瞄准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紧盯川渝、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鲁等重点区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展春季大出征、夏季大奋战、秋季大冲刺、冬季大决胜专项行动,签约亿元级项目100个、10亿级20个、30亿级5个以上。强化要素保障。建成小桥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天然气管网36公里,提高用能保障水平。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完成6000亩用地组件报批,全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供应。持续做好重点企业用工监测,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池,精准对接落实劳务用工需求。有效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提高招商质效。加强洽谈对接,创新开展签约项目专班服务,提高签约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提高项目质量,明确能耗、环境、投资、产出、税收、就业等标准,切实以“亩均论英雄”。健全招商履约机制,依法督促严格履约。

打好项目建设大会战强支撑。实施“项目突破年”行动,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以项目大提速带动经济大发展。加快投资放量。把项目建设作为赛马比拼主战场,深化挂图作战、现场拉练、定期通报、“红黑榜”考核等机制,“一项目一张图一专班”推进。完成涪江右岸取水、长征渠引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城北水厂(二期)等项目137个,加快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东升大桥等项目103个,建成投用潼南博物馆、涪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一期)等项目,完成投资320亿元以上。加力对上争取。紧扣国家、市级政策导向和重大战略,聚焦产业链培育、绿色低碳、“两新一重”等领域,适度超前谋划项目,滚动充实区级重点项目库,政策性储备项目包动态保持300亿元以上。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及时化解立项、审批、核准等各环节堵点,坚决避免“资金等项目”。积极争取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40亿元以上。加大社会投资。建立民间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采用续贷、展期等方式支持民间投资,推动民间投资占比60%以上。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促转型。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提升发展“含绿量”。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实施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控制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平滩河、鹭鸶溪河等综合治理,确保涪琼两江水质稳定向好,成功创建琼江市级示范河流。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5万亩。加快建设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建成投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积极创建“无废城市”。提升生态保护质效。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完成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修复,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深化落实林长制,持续开展“四乱”专项整治,新增“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1.31万亩。大力开展非煤矿山恢复治理。扎实做好中央和市级环保督察、卫片执法、“绿盾”行动等反馈问题整改。夯实绿色发展本底。严格“两高”项目准入,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建成绿色工厂3家、节水型企业5家,升级建设绿色工业园区。积极发展柠檬、花椒林下循环经济,创建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200个,创建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打好营商环境提升战优服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各类企业敢闯、敢干、敢投。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严格“三集中三到位”,加快推广“渝快办”,推动更多事项全程“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推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杜绝变相审批。深化“一窗综办”“跨区域通办”,拓展“一件事”联办服务,畅通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持续减环节、缩时间、提效率、降成本。打造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坚持各类市场主体一律平等,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核,及时清理废止与企业性质挂钩规定,让企业同台比武、公平竞争。持续营造重商、亲商、护商、安商良好氛围,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做大做强企业。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健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更多开展“云检查”“不见面监管”。推行“阳光执法”“柔性执法”,坚决避免对民营企业“一刀切”过度执法、随意处罚。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打造活力迸发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集成,争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创业园等,确保创新有平台、创业有舞台。打造保障有力要素环境。探索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供地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进一步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大力推行“渝快融”,建设“便捷获贷中心”,优化“一站式”金融服务。深化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机制,强化“店小二”意识,发挥“特派员”作用,全天候服务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呼必应。

各位代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硬支撑,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是软实力。我们将迎着挑战上、奔着目标干、用尽全力拼,锲而不舍持续攻坚,坚定不移打好“四大战役”,为潼南加快建设“一城三区”奠定新优势、打开新局面!

(四)奋发有为抓实“三项重点”。坚持人民至上,树牢底线思维,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提升经济发展指数、人民幸福指数。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聚焦“改革求变”,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快释放发展动能。坚定不移推改革。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提效增能、“合规体系建设强化年”行动,完善国资国企监管平台,加快存量资产资源盘活利用,推动国有企业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做强主营业务。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现“农转城”1万人以上。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三变”改革覆盖35%以上行政村,村均集体经济达50万元以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多措并举抓开放。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成邮政营运中心,启动建设快递物流电商产业园,提档扩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争创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推动汇达果业集团加快运营,用好智博会、西洽会等对外窗口,支持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实现外贸进出口增长10%以上。持续实施“优质外企进潼南”行动,引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2家,新增外商市场主体3户以上,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000万美元。持之以恒强创新。深化与重庆高新区合作,成立引进类高端研发机构创新联盟,建成南昌大学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新增市级研发平台4个以上。做优氪空间潼南创新中心,设立创新标兵企业库,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亿元以上,新建科普基地5个,科技成果登记50项以上。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成技术创新中心10个,新增创新型企业30家以上。

着力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切实做到“惠民有感”。坚持就业优先。深化实施“渝创渝新”“就创潼城”“巴渝工匠”三大工程,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全部就业,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举办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深化根治欠薪行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迁建古溪、塘坝幼儿园,确保公办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启动金福中学、金福小学建设。实施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全力推进职教产业园前期工作,成功创建教师进修学院,电力高专一期投用招生。稳步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启动疾控中心和宝龙、新胜、寿桥卫生院迁建,建成妇幼保健院二期。新增市级名科3个。完成人民医院、中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人民医院力争创成三甲医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成功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建成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开展门诊慢特病跨省费用直接结算扩面。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困难群众保障底线。优化提质养老服务,升级改造4个农村敬老院。加强未成年人关心保护。打造“双拥联盟”品牌,投用区军休中心。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800套以上。

各位代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实干才能赢得拥护。今年,在全面办好市级民生实事基础上,政府继续加大投入,梳理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领域18件民生实事提交大会票决。我们将始终以“不忘自己也是百姓”的自觉,全力以赴抓实办好,真正让“民意”变成“满意”!

着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紧扣“除险清患”,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更严体系防风险。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化解存量债务。提高国资监管能力,严格执行“631”债务化解机制,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方、还债有源,有效防范化解国企债务风险。“一楼一策”分类化解房地产风险隐患,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犯罪,持续压降不良贷款,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更实举措保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推行“两单两卡”,加强交通、危化、建筑、消防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止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实施米心、上和场镇防洪护岸治理,完成五桂农村水网工程,综合整治地灾隐患点4处。投用双江消防站,建成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更大力度护稳定。持续攻坚化解信访矛盾,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深化国防动员工作。全面投用“三所一队”,改造小渡、卧佛基层派出所,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推进全民反诈,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潼南。深化“枫桥经验”潼南实践,创建市级行政争议化解示范中心,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各位代表!改革是推动发展关键一招,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我们将勇当改革开放探路先锋,靶向施策求突破、全力以赴防风险,为潼南赶超发展提供新动能、营造新环境!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收获是耕耘出来的。新征程上,我们将以忠诚践行初心、以实干彰显担当、以廉洁涵养正气,坚定不移加强自身建设。

(一)坚持思想领航,持续提升政治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深入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全面彻底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不断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决在区委领导下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个步调抓到底,切实用政府忠诚担当扛起潼南发展重任。

(二)坚持依法行政,持续提升公信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创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着力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确保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参与。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始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用政府行政公信赢得人民满意口碑。

(三)坚持唯实争先,持续提升执行力。深化政务效能建设,牢固树立整体智治、聚焦特色、抓纲带目、闭环落实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等思维,以推动工作的新路径开创事业新局面。注重对标对表、实干争先,注重问题导向、改革破题,注重细化量化、层层放大,注重专班推进、高效协同,注重持续改进、迭代升级,落实定期例会、赛马比拼、高效服务、评估评价、分析复盘“五项机制”,持续提升干部队伍谋发展、促服务、防风险本领,努力争取发展主动权。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的山芋”,敢闯“深水区”,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烦心事”,切实用政府高效率作为推动潼南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清正廉洁,持续提升免疫力。永远吹冲锋号,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确保把钱花到“刀刃上”、把事办到“心坎上”。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一体贯通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大力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切实用政府清廉本色擦亮政治清明底色。

(五)坚持团结奋斗,持续提升凝聚力。以“八张问题清单”为重要抓手,把政府工作放到更高格局、更大维度中谋划和推进,尽心竭力交出“七张高分报表”。坚持以民主集中凝聚智慧,以政府协商增进共识,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蔚然成风。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始终同人民群众一道拼、一块干、一起奋斗,切实用政府凝心聚力创造潼南美好未来。

各位代表!使命呼唤担当,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唯实争先、真抓实干,为加快建设“一城三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潼南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三区三线。根据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个区域,分别对应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2.防汛“六步”工作法。我区防汛工作经验做法,即:统得好、测得准、拦得住、跑得快、救得了、安得稳。

3.“三变”改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4.一改三提。改善农村供水设施饮水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高运行管护水平。

5.四主联动。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我区创新建立“四主联动”责任制度。即:党政主导、教委主抓、镇街主体、学校主业

6.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7.六个显著提升。推动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推动科教实力显著提升、推动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8.六个新。发展质量实现新提高、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治理效能实现新提高、社会民生实现新改善。

9.“六个统筹”要求。2022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及当前和长远。

10.五大政策取向。2022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11.一号工程。市委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聚焦“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争当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勇当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12.“十项行动”“四张任务清单”。双城经济圈建设抓好“十项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十项行动”即: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行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行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勇当内陆省份改革探路先锋行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实施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行动。“四张任务清单”即:重大平台清单、重大改革清单、重大项目清单、重大政策清单。

13.渝快政。是全市统筹统建的一体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政务工作总平台,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履职方式数字化重塑的总门户,是推动全市党政整体智治的总抓手,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应用。

14.四千行动。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

15.三条底线。守住守好防止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三条底线”。

16.一港四基地。为积极打造全市农产品第三保供基地,谋划建设冷链物流贸易港,交易、供应链、产业互联网、商务生活四大服务基地。

17.“两城”“两镇”“一镇一园”。“两城”即新农城、农科城,“两镇”即蔬菜小镇、柠檬小镇,“一镇一园”即一个镇街一个农业特色产业园。

18.三品一标。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19.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20.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1.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2.渝快办。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户政、纳税、社保、民政、不动产、交通出行、市场监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领域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时在线、渠道多元、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和生活指引。

23.渝快融。全市企业融资大数据服务的总平台,由市大数据发展局牵头建设,致力于用大数据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

24.“631”债务化解机制。提前6个月制定到期还款计划,提前3个月落实资金来源,提前1个月备足偿债资金。

25.两单两卡。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岗位风险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岗位操作卡、岗位应急处置卡。

26.八张问题清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健全巡视、督查、审计、环保、网络舆情、安全生产、信访、社会平安稳定“八张问题清单”管控机制。

27.七张高分报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持续提升领导力,交出党建、经济、平安、改革、创新、生态、民生“七张高分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