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科学技术局关于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61号提案的复函
A
公开
潼科局〔2025〕11号 签发人:贺承浩
重庆市潼南区科学技术局
关于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61号提案的复函
区政协科技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聚力关键技术攻关,催生一批创新成果
(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关键技术攻关核心引擎。聚焦“3+3+N”产业集群需求与产业瓶颈,持续推动市科技局与市农业农村委、潼南区三方共建重庆(潼南)农科城,启动建设重庆市现代种业创新基地,推进建设西部数字农业产业研究院展示中心,与马来西亚苏丹阿兹兰沙大学共建数字农业产学研示范园。2024年新建市级创新平台3个、达到61个,重点推动提质建设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建成太空农业、先进焊接与增材制造等实验室4个,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项目1项。
(二)深化校地合作机制,构建“学科-产业”双向赋能生态。推动与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深度合作,围绕潼南现有产业基础,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开展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甲基丙烯腈微球研发、铬渣全资源化综合利用、新型环保可回收TPV止水带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市场阅卷”创新联结机制,推动组建川渝电工科技协同等创新联盟2个。2024年支持创新主体立项实施区级科技项目62项、增长163.6%。
(三)强化市区联动协同,凝聚全域创新合力。统筹市级政策引导,围绕潼南“3+3+N”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进全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实心微球研发及应用、铬渣中有价金属元素高效提取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等4项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需求纳入全市2025年重点科技专项项目指南。快思瑞打破“卡脖子”技术的可膨胀微球在潼实现量产,“柠檬干湿法果胶生产线”等三项成果入选全市农业科技十大成果。2025年,区科技局拟联合市科技局共同举办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成果对接活动,助力产业链技术痛点攻关与创新生态优化。
二、建强转化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落地效能
(一)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夯实成果转化源头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38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家。创新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攻坚行动,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25%、31%。
(二)优化专业孵化平台,加速成果向产业化跃升。探索“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建成氪空间潼南创新中心等双创孵化平台18个,孵化培育汉果智能科技等优质科技初创企业100余家。引导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引进或购买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初创成果来潼转化,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2024年新登记科技成果35件,实现技术交易合同231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9亿元,同比增长42.6%。
(三)聚焦产业需求建平台,推动转化效率与效益双提升。助力潼南“3+3+N”产业集群起势做强,都创小分子化合物CDMO生产平台投产使用,肿瘤类血液类创新药物验证中心、氢能动力检测实验室、氢能动力系统制造中心平台正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6.2%。富鸿祥、景裕电子入选全球优势产业培育名单,数字化手段推进柠檬产业“四链融合”入围全市首批改革创新奖名单。
三、深化改革攻坚,打造成果转化新体系
(一)强化政策供给,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落实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为43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6258万元,撬动商业组合贷款8554万元。全面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整合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资源,新增共享科学仪器1226台(套),举办遂潼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26场。吸引杨维才院士等高精尖领军科研团队5个、高层次科研人才120余名来潼交流。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1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6名。新建市级科普基地1个。举办第九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梯次慧储”“汽车后市场一车九吃”项目分别斩获全国一等奖、三等奖。
(二)深化政校企共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实施“电力高专联合项目”模式,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通过区科技局与电力高专联合基金及企业资金(企业出资占比≥2/3)的深度绑定,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投入体系,撬动社会资本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快速落地,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的成果转化支撑。
(三)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创新资源聚合能力。一方面,通过引入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等专业服务主体,构建覆盖技术评估、交易撮合、金融对接的全链条中介服务体系,降低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中介培育模式,出台技术合同登记奖励等专项政策支持中介机构参与成果转化,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专业化支撑。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3+3+N"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更强支撑,奋力书写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此复函已经贺承浩局长审签,你们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重庆市潼南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4月10日
(联系人:樊喜龙;联系电话:1399624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