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委员提案

重庆市潼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040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 2023-05-10

办理结果:A

                                  公开

潼文旅委〔202320号               签发人:刘昌荣

重庆市潼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040号提案的复函

张盈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第040号)收悉,感谢您对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战略,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引领、筑牢乡村文化阵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文化品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赋能。根据区委政府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我委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重视乡村文化宣传引领

一是加强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引领。依托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宣传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及惠农便民政策,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崇德向善、涵养文明乡风,深化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采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乡村的方式,深入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健康、讲典型活动,不断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同时,积极对接区文明办,并配合做好文明村镇 、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创建一批乡村文旅景区,近年来,新增双江古镇、陈抟故里2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太安镇灌坝休闲农业度假区为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大佛寺景区等4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培育一批乡村文化示范项目,着重在乡村旅游景区培育唐肥肠、彭烤酒、太安鱼等非遗特色美食名店,发展了星级农家乐56家,创建了全国文明村(新胜镇圆通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崇龛明月社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太安镇罐坝村、太安镇蛇形村、塘坝镇天印村)、重庆市乡村文化乐园(太安镇香水百荷景区)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了春季赏花游”“乡村田园游1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且依托崇龛陈抟故里景区,培育了以文化创造、研学体验为主的葫芦坝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重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统一配置。新改建23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努力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教育及学习娱乐健身等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了重庆市首个家风教育基地——双江镇和美潼南、家育清风主题展览馆、家风馆和家风主题公园,以及新胜镇罗盘山家风馆等一批家风家教场所,倡议市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共208个,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图书期刊上千册,每年定期续配新书,有效缓解了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浓浓书香。

二是加强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每个镇街至少已建立1支民间文艺团队,部分村社已落实1名文化志愿者、发展12户文化中心户(其中50个贫困村各2户)。其中,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文化服务供给,常态组织31支民间文艺团队、千余名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成功开展美好新时代·文化润巴渝优秀剧目下基层巡演、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演出下基层等系列活动,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事务调解及遏制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等方面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治理。

三、重视乡村文化传承发展

一是在挖掘绿色文化方面:深入实施文旅+”发展战略,将潼南绿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旅游要素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休闲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互相融合的新路子,着力打好绿色牌,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并推出涵盖踏青赏花为代表的陈抟故里菜花节、农事采摘为代表的潼南国际柠檬节、度假休闲为代表的市级太安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风土美食为代表的太安蔬菜宴等多个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及潼南绿商品,助推全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是在挖掘红色文化方面:在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深入挖掘并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多举措广泛开展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活动,传播红色文化。如围绕闇公精神、尚昆故事,组织创作歌曲、舞蹈、戏曲等红色文艺节目,推进红色文化进基层;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专题展,在城区重要节点、镇街广场展出;依托媒体平台开设两讲专栏,制作一批H5VR等新媒体产品集中宣传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在城区重点区域、镇街广场公开放映《上甘岭》《闪闪的红星》等红色露天电影,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读红色书籍、看红色电影、听红色故事活动;依托基层宣讲员面对面讲红色故事,组建宣讲小分队到镇街、村社开展面对面宣讲,组建讲故事小分队依托红色阵地开展宣教活动;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各镇街、部门前往杨闇公陵园、杨尚昆陵园、杨闇公旧居、四知堂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

三是在挖掘古色文化方面:加强对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完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双江镇、市级文化名镇上和镇及6处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编制,指导双江镇金龙村、古溪镇禄沟村、花岩镇花岩社区、新胜镇桅杆村申报为市级传统村落,其中双江镇金龙村、古溪镇禄沟村、花岩镇花岩社区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努力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等非遗手工艺特色村镇,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手工技艺企业;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旅游景点设立非遗产品集中展示展销场所,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参与镇街建筑整体风貌建设以及区以上级文保单位、文物点的保护利用;着力打造张鹏翮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静秋舞台,努力做靓潼南女子狮舞,积极发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底蕴。

四是在挖掘农耕文化方面:加强手工技艺产品和衍生产品研发,推进卧佛竹编、五桂棕编、玉溪月饼、柏梓剪纸等知名工艺品牌建设;实施乡村房屋住所、劳动工具、生活器具、服饰以及艺术品等乡村特色文化遗产保护,鼓励支持建设一批乡情陈列馆,打造了塘坝镇天印村等一批乡情馆,展出农耕用品、用具,展现了农耕文化,体现了农村风土人情,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彰显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

四、重视乡村文化品质提升

一是建立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每年,我区对基层文艺队伍都会有各种形式的培训辅导,我委每年举办两次全区文化工作培训会,组织各镇街宣传委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民间文艺团队队长等基层文化干部及文艺骨干,就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民间文艺团队的管理等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区文化馆每年分人分片下基层,对各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干、民间文艺团队文艺骨干开展至少2期业务培训;凡遇乡村文艺调演、广场舞大赛、群众合唱音乐会等大型群文活动,都会对各基层参赛队伍进行系统专业的指导;还通过群众文化云平台进行网上培训,以及线上接单、线下培训,深入基层培训辅导成了常态化。区图书馆每年定期或应需分人分片下基层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干、图书室及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和指导服务。

二是重视培养发展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全面推行文化馆总分馆制,在22个镇街挂牌成立文化馆分馆,由区文化馆骨干兼任各分馆馆长,指导各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民间文艺团队及文艺爱好者进行文艺创作、节目编排、文艺展演及赛事活动等,有力助推了基层文艺队伍强起来。同时,鼓励和扶持农村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申报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组建传承队伍,参与有关赛事展演及展销活动,目前全区发展市级非遗传人6名、区级非遗传承人19名,拥有传统舞蹈、美术、技艺3910个市级非遗项目和传统音乐、戏曲、医药、民俗等84549个区级非遗传项目。我区还依托培育周末音乐会客厅活动品牌,搭建展示平台,挖掘本土文化艺术人才。

三是激发群众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出台潼南文学艺术奖评选办法,每1-2年评选一次,扶持更多以潼南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力作,借此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同时,多渠道开展线上线下送文化下乡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村级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流动文化演出车、流动图书车、农村惠民数字电影、农村无线数字广播社社响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发动并指导各镇街道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等活动,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厚植乡村文化根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掀起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到建设文明、富裕、稳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热潮。

在今后工作中,我委将继续争取各方支持,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效能。

最后,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潼南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函已经刘昌荣主任审签,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重庆市潼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355

(联系人:杨红军;联系电话:4459700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