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代表建议

重庆市潼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区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5208号代表建议的复函

日期: 2025-06-06

                                        A

                                        公开

潼发改〔202544

重庆市潼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区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5208号代表建议的复函

李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潼南区发展氢能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5208号)收悉,感谢您对氢能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政策驱动,夯实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主动融入“成渝氢走廊”,全面梳理我区氢能产业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将氢能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国家及市级上位规划体系,增强产业发展政策协同性与战略引领性。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多次组织万利来及氢潼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围绕产业扶持、资金补贴、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指导企业申报市级“两新”“两重”项目,争取市级层面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着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政策与资金“双引擎”。

(二)聚焦全链布局,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我区锚定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将氢能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加紧制定氢能产业规划和氢能产业优惠支持政策,全力构建涵盖制氢、储运、应用全产业链生态。目前,渝西首座500公斤/日加氢站投运,万利来化工达到2500/小时制氢产能,凯益特种气体等储运企业同步发展,氢潼公司投运12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计划年内在川渝推广100 辆。成功签约大连景源、梦氢能源等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深化创新赋能,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区科技局和区财政局联合印发《潼南区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氢能核心技术攻关,鼓励申报国家级、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氢能技术研究中心及绿氢全流程实验室,推动氢能全链条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该校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已完成首次招生,计划年内开展教学,为产业储备专业人才。深入落实英才潼行激励措施,开辟人才评价 绿色通道,吸引高端科创人才集聚。

(四)拓展应用场景,加速产业成果落地转化

搭建“政府引导+企业联动”的推广模式,支持氢能企业与区城发集团、区农投集团、区旅投集团等本地国有企业合作,共同推广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覆盖物流运输、景区接驳等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区域绿色交通占比。优化加氢站建设布局,指导城发集团策划包装日加氢量1000公斤以上的加氢综合能源站项目,为氢能产业规模化应用提供坚实保障。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融入成渝氢走廊建设,争取我区氢能发展纳入相关上位规划,力争在氢走廊中承担重要节点任务;鼓励相关部门对上积极争取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支持我区构建制、储、运、加、用特色产业链,打造具有潼南特色的氢能产业示范区。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争取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加氢站建设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等支持政策。

(二)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指导万利来、氢潼等氢能产业相关企业精准匹配上位政策,策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快推进万利来环保搬迁,引导企业升级改造制氢设备,提高氢气纯度与产量,助力氢能产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氢能商用整车制造及配套、电堆生产、电解槽生产、无人机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装备检测、氢气储运设备制造等企业,壮大氢能产业集群。

(三)有序拓宽应用场景。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氢能公交车、氢能市政车等公共领域用车换代,积极探索氢能在船舶、无人机、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加氢站布局和建设,助力建设氢能应用示范基地。挖掘氢能商用车应用场景,借助物流规模化应用的赋能,有效促进上游万利来化工、凯益特种气体、同辉气体、氢潼新能源等企业在“制、储、运、加、用”的上下游产业链等关键环节产能的充分释放。加强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发和推广氢能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打造氢能产业生态圈。

(四)持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组织实施好新能源领域市级科技专项,鼓励在潼氢能企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搭建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我区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氢能产业创新综合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氢能产业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区首位战略,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氢能领域重点人才,加快以技术专家和青年技术骨干为代表的氢能技术人才梯度建设,为潼南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复函已经刘红光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回执进行评价,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重庆市潼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63

(联系人:李玲;联系电话:1858009505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