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233号建议的复函
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第233号建议的复函
陈春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小龙虾产业链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区水产养殖业特别是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关心。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养殖面积已达7万亩,产量超过1万吨,年产值达到4亿元,潼南区已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通过积极推广“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提升了小龙虾的品质和产量。潼南小龙虾养殖产业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小龙虾产业发展情况
(一)加强种苗基地建设与技术创新,提高种苗质量和数量
一是引进了贝水渔业(重庆)公司在崇龛镇临江村建设1000余亩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二是重庆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潼南试验站在崇龛镇建成“稻梦空间”、“自留地”2个示范基地,开展以生长速度、抗逆等性状为目标的新品种选育。三是大力推广育养分离养殖模式,达成亲本可控,苗种质量好目标。
(二)推动规模化经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
一是成立了潼南区渔业协会小龙虾分会和潼南区小龙虾产业经济联合体,培育了重庆市潼南区自留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潼南区稻梦空间等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型。二是全区已建成30亩以上小龙虾养殖基地近200个,200亩以上规模基地10个。三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大力发展稻虾养殖。
(三)加大技术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养殖效益
一是全区因地制宜推广了池塘专养、稻虾共作、稻虾轮作等多种养殖模式。在崇龛、柏梓、太安、塘坝、小渡、古溪、龙形等镇街推广池塘专养模式20000余亩,在寿桥、崇龛、柏梓、太安、塘坝、小渡、古溪、龙形、大佛、梓潼、寿桥等镇街推广稻虾共作、稻虾轮作模式50000余亩。其中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水稻生产与小龙虾养殖的高效协同,已成为潼南小龙虾养殖的主要方向。二是重庆市潼南区自留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正在探索充分利用潼南早虾的价格优势和规避虾病高发的养殖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
(四)加强监管,保障小龙虾品质与质量安全
一是积极推广绿色养殖技术,使用环境友好型的饲料、控制养殖密度以减少疾病风险、利用生物调控手段维护水质,在源头上保障小龙虾的健康成长,聘请小龙虾养殖专家组织定期相关培训,为养殖户传授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控知识,教育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是建立健全的生产记录制度,详细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投入与管理措施,如饲料来源、用药情况及水质监测数据等,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可追溯的依据,便于进行质量监控和问题追溯,引导养殖户采取更加生态的养殖模式。三是加强投入品监管力度,确保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配合执法部门定期抽检,有效遏制非法添加和滥用投入品的行为,提高潼南小龙虾品质与质量安全。
(五)优化营销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
潼南实现了小龙虾产业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已在美团、潼掌柜等多个平台上线。与永辉等多家超市开展了直供直销合作。“潼南红”小龙虾商标正在办理。连续多年举办的小龙虾节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了小龙虾市场渠道,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六)提升加工水平与副产物利用
2024年已争取市级支持建设加工项目,贝水渔业(重庆)公司在太安建设贝类、甲壳类产品加工基地的项目已初步落实,计划建设一个集贝类、甲壳类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基地。通过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实现小龙虾等水产品的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基地的建设还将带动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将原本可能被视为废弃物的部分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例如,小龙虾的甲壳和内脏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提取出多种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用于医药、保健品等领域。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加工基地的建设将为我区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我区小龙虾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七)强化科技支撑投入
已与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重庆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在潼南建了试验站,对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研发提供保障。聘请了南昌大学水产教授赵大显为我区水产养殖专家顾问,举办了2期小龙虾专题培训,培训规模养殖户150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
(一)苗种方面
规范苗种场的基础条件,场地选址远离污染源,确保水质清洁、稳定;水质条件符合小龙虾生长的要求,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等指标的监测和控制;设施设备方面,配备先进的孵化、育苗设备,确保苗种在生长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环境保障。选择健康、活力强、遗传性能良好的小龙虾苗种。在繁育环节,控制合理的繁育密度,确保苗种的生长空间;在饲养环节,应根据小龙虾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科学配制饲料,保证苗种的营养供给;在疾病防治环节,建立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防止疾病的扩散和蔓延。建立完善的苗种质量监测体系,奠定小龙虾养殖高产高效的基础。
(二)集约化经营方面
进一步引导小龙虾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加入潼南区渔业协会小龙虾分会和潼南区小龙虾产业经济联合体。集约化经营不仅能够实现标准化流程管理,减少生产成本,集中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小龙虾产业的稳定增长。随着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如饲料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协同发展,形成综合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也将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整体繁荣与进步。
(三)模式创新方面
积极探索棚田接力,稻虾+N等新模式。“棚田接力”模式通过在农田中设置可移动大棚,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稻虾+N”模式则是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结合种植其他农作物,形成一种立体生态农业系统。引入智能养殖设备,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如温度、溶氧量、pH值等,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养殖环境进行优化。对小龙虾饲料配方进行改良,通过科学配比和添加必要的营养成分,满足小龙虾的生长需求,进一步提升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四)提升品质方面
积极与研究机构、高校及优秀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和培育适应当地养殖条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的小龙虾新品种。推广科学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养殖技能和环保意识,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和病害,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如合理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比、疾病防控等,为小龙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小龙虾的品质和安全。
(五)销售方面
不断寻求创新,探索个性化定制等新型营销模式,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定制专属的小龙虾口味和规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忠诚度。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了小龙虾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注重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积极参加各种农业展销会和食品博览会,展示潼南小龙虾的特色和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潼南小龙虾。
(六)产业链方面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食品工业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小龙虾深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升小龙虾产品的附加值,如开发小龙虾休闲食品、调味品、即食产品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积极拓展线上和线下市场。线上市场方面,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线下市场方面,可以与超市、餐饮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将小龙虾产品引入更多销售渠道。积极参加国内外食品展览、举办小龙虾节、小龙虾品鉴会等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
(七)科技支撑方面
将继续聘请水产专家,对重点镇街从事小龙虾养殖的企业、大户、农户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种养经验,全面提高技能水平。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加速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加工工艺,提升小龙虾养殖科技含量与产业竞争力。
我们相信,小龙虾产业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区农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力量,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投入,优化产业布局,助力小龙虾养殖技术的创新和提升,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此复函已经胡广建主任审签,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5月28日
(联系人:腾树君,联系电话:1899602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