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做好水文章
图:潼南区生态环境局
控害减灾防患于未然
气候变化精准预警的前提是气象监测和风险评估。近年来,潼南区建成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座、柠檬生长小气候观测站1座、沿涪江流域建设村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站5座,基本形成卫星、雷达、地面气象站构成的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地面观测空间分辨率提高到6.3公里,时间分辨率提高到分钟级。同时,全区已建成水文测站9个、自动雨量监测站12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遥测水位站18个,118个遥测雨量站按2.5-3公里间距在全区境内布设,对72处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安装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地空天一体化的监测预警网络成为控害减灾的重要屏障。
青山相连、水网交织,如何加强生态保护、环境安全跨区域协作?潼南在深化辖区联防联控、应急预警的前提下,主动与遂宁、资阳、铜梁等相邻市区探索建立控害减灾的“五事联办”联席联动机制,确保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2022年暴雨洪涝之际,调度各方力量,投入抢险应急,短时间内紧急抢收水稻、玉米、高粱等夏粮作物50余万亩。
作为农业大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绕不开的难题。2022年,潼南区制定实施《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柑桔溃疡病、黄龙病,红火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普查、培训等工作,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8000余亩。
为降低农户和企业种植风险,该区还引进专业保险公司,完成水稻完全成本、油菜种植收益等14个险种投保,督促保险公司一对一精准快速赔付灾害损失累计2069万元。
美丽潼南(图:潼南区生态环境局)
科技赋能提升潼南绿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是潼南区委、区政府一直思考谋划的重中之重,于是便有了该区智慧农业的精准破题。
围绕一颗柠檬果,组建柠檬基因库,建成投产全市首个高标准现代化柠檬脱毒育苗繁育中心,引进水肥一体化云控制等智能化系统。建成柠檬产业研究院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以及柠檬工程技术中心、柠檬科技小院等科研平台和现代农业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科研成果服务应用于柠檬种苗到销售全过程。
瞄准市民菜篮子,引进重庆弘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科光潼农种苗有限公司,建成全市最先进、面积最大的13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全市首个占地200余亩的工厂化育苗中心,玻璃温室、连栋温室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以上,推出“订单化”一站式育苗服务,为渝遂绵蔬菜产业带上种植户提供早熟、优质的蔬菜种苗。发展高标准蔬菜基地4000亩,推进蔬菜生产工厂化,1000平方米工厂化种植的蔬菜产量超过相同面积土地的5倍。
在油菜品质提升上与自己较劲,先后与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一系列全新油菜品种,最新培育成功的“庆油8号”含油量高达51.54%,实现“两碗菜籽可榨出一碗油”目标,是目前我国冬油菜区审定或登记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其中5000亩新油菜品种预计平均亩产比以前增加20公斤,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
2022年7月,潼南区又大手笔启动农科城建设,至今已与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并成功引进一批种业、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项目。
除大米、小麦等传统粮食生产外,潼南区目前已发展柠檬、蔬菜、油菜、小龙虾、花椒等特色产业规模达到176万亩,总产量220万吨,其中蔬菜、柠檬、油菜产量稳居全市第一。全品类农产品中累计认定绿色食品112个、有机食品5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潼南柠檬”纳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名录,“潼南柠檬”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这些数据和招牌的背后,正是农业科技在潼南的创新应用和赋能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