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庆在行动

全国低碳日 | 适应气候变化,打造生态粮仓!潼南有妙招

日期: 2024-05-21
字体:

潼南,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

经涪、琼二江滋育

其良田沃土本是农产富饶之地

但气象资料显示

60年来该区整体气温

降水量均呈升高趋势

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

极端天气并不少见

尤以2001以来偏高更为明显

潼南区在“绿色低碳、美丽中国”2024年全国低碳日重庆主场活动分享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28个国家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之一,潼南区面对气候变化不利因素,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综合施策,致力于打造生态粮仓,先后荣获西部绿色菜都、国际柠檬之都、中国油菜之乡、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等殊荣。


开源节流做好水文章


水,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潼南区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溪河136条,但水资源时段、区域分布严重不均,导致旱的旱、涝的涝。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区从三方面发力。


蓄水固水,方为根本。该区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为切入,推进蓄水水源工程建设,实施病险水利设施和河道堤防整治,建成大石桥水库和老鸦山水库两座骨干水源工程,总库容1538万m3,新增供水能力1110.35万m3、灌溉面积4.44万亩。全区水利工程累计多达86240处,形成了依托涪、琼两江,中小型水库为骨干,河湖水库互为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潼南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水美方能虾肥。近年来,该区大力度开展全域治水,全面实施城镇区域雨污分流,开展江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取缔琼江水域的污染和违规水产养殖,建设涪江国家湿地公园,涪江(潼南段)获评重庆市最美河湖,有效推动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印发实施《潼南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开展全民节水创建活动。普及推广节水器具,公共场所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建成77处节水型载体。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完成瓦漩沱灌区、坛罐窑灌区和五一灌区建设,农田灌溉用水计量率达60.5%。推动工业节水减排工程建设,工业用水计量率达100%。2020年,成功获评重庆市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县。

图:潼南区生态环境局


控害减灾防患于未然


气候变化精准预警的前提是气象监测和风险评估。近年来,潼南区建成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座、柠檬生长小气候观测站1座、沿涪江流域建设村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站5座,基本形成卫星、雷达、地面气象站构成的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地面观测空间分辨率提高到6.3公里,时间分辨率提高到分钟级。同时,全区已建成水文测站9个、自动雨量监测站12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遥测水位站18个,118个遥测雨量站按2.5-3公里间距在全区境内布设,对72处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安装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地空天一体化的监测预警网络成为控害减灾的重要屏障。


青山相连、水网交织,如何加强生态保护、环境安全跨区域协作?潼南在深化辖区联防联控、应急预警的前提下,主动与遂宁、资阳、铜梁等相邻市区探索建立控害减灾的“五事联办”联席联动机制,确保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2022年暴雨洪涝之际,调度各方力量,投入抢险应急,短时间内紧急抢收水稻、玉米、高粱等夏粮作物50余万亩。


作为农业大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绕不开的难题。2022年,潼南区制定实施《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柑桔溃疡病、黄龙病,红火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普查、培训等工作,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8000余亩。


为降低农户和企业种植风险,该区还引进专业保险公司,完成水稻完全成本、油菜种植收益等14个险种投保,督促保险公司一对一精准快速赔付灾害损失累计2069万元。


美丽潼南(图:潼南区生态环境局



科技赋能提升潼南绿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是潼南区委、区政府一直思考谋划的重中之重,于是便有了该区智慧农业的精准破题。


围绕一颗柠檬果,组建柠檬基因库,建成投产全市首个高标准现代化柠檬脱毒育苗繁育中心,引进水肥一体化云控制等智能化系统。建成柠檬产业研究院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以及柠檬工程技术中心、柠檬科技小院等科研平台和现代农业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科研成果服务应用于柠檬种苗到销售全过程。


瞄准市民菜篮子,引进重庆弘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科光潼农种苗有限公司,建成全市最先进、面积最大的13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全市首个占地200余亩的工厂化育苗中心,玻璃温室、连栋温室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以上,推出“订单化”一站式育苗服务,为渝遂绵蔬菜产业带上种植户提供早熟、优质的蔬菜种苗。发展高标准蔬菜基地4000亩,推进蔬菜生产工厂化,1000平方米工厂化种植的蔬菜产量超过相同面积土地的5倍。


在油菜品质提升上与自己较劲,先后与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一系列全新油菜品种,最新培育成功的“庆油8号”含油量高达51.54%,实现“两碗菜籽可榨出一碗油”目标,是目前我国冬油菜区审定或登记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其中5000亩新油菜品种预计平均亩产比以前增加20公斤,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


2022年7月,潼南区又大手笔启动农科城建设,至今已与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并成功引进一批种业、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项目。


除大米、小麦等传统粮食生产外,潼南区目前已发展柠檬、蔬菜、油菜、小龙虾、花椒等特色产业规模达到176万亩,总产量220万吨,其中蔬菜、柠檬、油菜产量稳居全市第一。全品类农产品中累计认定绿色食品112个、有机食品5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潼南柠檬”纳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名录,“潼南柠檬”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这些数据和招牌的背后,正是农业科技在潼南的创新应用和赋能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