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油菜花飘香十里,川渝河长制川渝联合河长办的工作人员穿梭在花田里巡查琼江,景象如诗如画。
琼江为涪江右岸一级支流,嘉陵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流经四川省遂宁市和重庆市潼南区、铜梁区,经涪江、嘉陵江最终汇入长江,全长240公里,其中,潼南段全长82.4公里,是川渝重要跨界河流之一。
“现在水清澈了,以前可不是这样。”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曾经的琼江,河面满是漂浮物,船只通行困难。
据了解,2017年以前,由于琼江沿线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百里网箱养鱼”污染沉积,两岸畜禽、水产养殖污染较严重,加之琼江横跨川渝,琼江保护一度面临“监督难、执法难、治理难、管护难”的窘境,水质一度呈劣V类,群众反映强烈。
为此,潼南区狠抓污染源头,投资14亿元,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雨污管网246公里,建成村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1个,完成流域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技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搬迁79家,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8%;集中建设尾菜处理厂2个,年处理尾菜1万余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效益农业,连续6年全区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递减。投入10亿元建立电镀全产业链环保园区,园区废水回用率达60%,巨科环保电镀园被生态环境部认定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典型案例。
琼江
为破解跨界难题,潼南区先后与遂宁、资阳、铜梁签订《琼江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河长制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20余个合作协议,建立琼江流域“省市、市区、镇、村”四级联席会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协作等多项机制,共同编制流域治理、产业发展等“一张图”规划,联动实施琼江“一河一策”方案,变“分段治”为“全域治”、“分片治”为“整体治”。与毗邻地区协同实施《琼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三年行动计划》,共同建设4类基础设施项目39个,开展遂潼川渝毗邻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联合遂宁、资阳制定琼江干支流生态补水方案,统筹流域水资源,取缔整治小水电8处,根据琼江水流变化动态补水。与铜梁、资阳、遂宁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收支流域补偿金2121万元,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推行跨界巡河“多走一公里”,加强跨界河流违法行为联合查处,开展跨界污水“三排”、河道“四乱”等专项行动,推动解决问题57个。协同建设琼江大安、姚市河白沙等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联合处置、联合监测机制。
同时,潼南区还坚持生态化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全面禁止肥水养殖,终止肥水养鱼合同35个,全面取缔江河水库网箱养殖共计4713口。优化渔业布局,积极引导养殖户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鱼菜(稻)共生、稻田综合种养等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建成“稻田综合种养”示范面积2500亩,积极探索池塘水体氨氮、溶解氧监测报警和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等创新智慧渔业型的水产养殖新模式。30亩以上210家专养塘、1.34万亩水产养殖建成多级沉淀池、池塘底排污、人工湿地等尾水治理设施,落实尾水排放村镇逐级申报机制;30亩以下的8900亩养殖池塘,采用资源化利用和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等方式实现尾水净化。
通过全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联治,琼江治理成效显著,琼江(潼南段)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Ⅲ类。“潼南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坚持全流域‘一盘棋’理念,探索出了跨行政区域河流污染治理新模式。”重庆市潼南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绪仁告诉记者,潼南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可为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