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古树新生 潼南上线全市首个“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应用
九龙山森林公园,智能检测系统正守护着这棵百年古树。
区林业局对 全 区 93 棵古树名木统一挂牌。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也是“绿色的国宝”。在数字重庆建设背景下,我区创新推出全市首个“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应用,近日在“渝快政”“渝快办”平台正式上线。该应用通过“科技+保护”的创新模式,对古树名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全区93株古树名木构建起全方位的数字防护网,推动了全市古树保护迈向“全民参与+科技赋能”新阶段。
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正在处理上报信息。
市民正在应用系统进行“云认养”。
“一张图”精准建档 科技守护“绿色国宝”
在五桂山楠木生态公园,一株树龄超300年的桢楠树干上,新安装的传感器正回传土壤湿度、树干倾斜度等数据,区林业局产业发展科工作人员李林珂打开“渝快办”APP向记者演示了古树保护功能。随着他的操作,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这棵古树以往系统数据。
据了解,该平台基于“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平台和三级治理中心,集成了“全量纳管、监测保护、价值利用、绩效评估”4大业务板块,开放了识别、认养、事件上报、巡护记录、文旅申请等9项功能,归集了林业、公安、规划自然资源、城市管理等6个部门23类数据,实现了对古树名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配备了智能传感器,24小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关键指标,第一时间监测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经算法分析后,形成动态更新的三维数据画像,为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精准、实时的“档案库”。
“过去巡查全靠双腿,记录全靠纸笔,现在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所有工作。”李林珂说。目前,平台已将全区92株古树和1株名木全部纳入数字化“全量纳管”板块,并创新设置“古树后备资源”模块,实施古树补充资源动态更新,对全区树龄在80年至100年的27株树木随时进行动态监测。
“每棵树都配有专属‘体检报告’,为林木养护人员完成古树养护、病虫害诊断和古树巡查提供依据,实现了基础信息全量归集、监测保护实时在线、价值利用全民参与、事件流转便捷高效。”李林珂介绍。
区林业局工作人员进行古树巡查防护。
区林业局为每棵古树实施“一树一监测”。
“一张网”智慧管护 处置效率提升60%
古树名木养护专业性强,需综合考虑生长特性、生态环境和历史价值等因素,如何让古树“老有所护”?区林业局探索出“智慧管护”的生态保护新模式,科技赋能让古树“活”起来。
在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套智能监测系统正在守护着这里的百年古树。近日,一个AI摄像头成功识别出某棵百年古树被贴“小广告”可能导致树皮溃烂的情况,系统立即触发警报并将信息推送至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收到预警后,区林业局迅速响应,当天就派出专业人员前往处置。
“我们为每棵古树都建立了数字档案,对全区重点树木实施‘一树一监测’。”区林业局产业发展科科长葛翔介绍,目前已在重点区域部署18个高清摄像头、6个温湿度传感器,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可实时预警风险。系统上线后,问题处置周期从5天缩短至2天,效率提升60%。
据介绍,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该系统可实时预警山体滑坡、虫灾等12类风险,并将事件推送至三级治理中心,实现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预警,降低人工巡检成本,提升风险预警效率,为古树名木织好“防护一张网”。
市民通过应用系统识别古树品种。
全民参与激活生态价值 让古树“老有所养”
古树保护需要制度保障、技术支持,更需要全民参与。“现在市民通过手机就能参与古树保护。”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李玲凤介绍,在“渝快办”端专门设置了古树保护板块,市民可随时查看古树生长状况,参与“云认养”等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已有21家企业和个人认养古树50株,筹集养护资金10.85万元。
在应用“价值利用”板块,市民群众可以成为古树保护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和维护;专家能及时在线回复,方便精准实施救助方案;市民能线上“云认养”,为古树的养护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还创新推出“南北”“东西”两条古树主题旅游线路,将93株古树全部“落地上图”,围绕历史故事挖掘、生态旅游宣传、研学旅游推广等方式,开发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目前,已开展“古树传情·林文旅兴”“楠忘之约·为爱相聚”等主题活动3次,游客人数同比增加30%,带动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新上线的数字化保护平台,让我们对古树的保护从被动转为主动。”区林业局局长陈廷友表示,未来,将立足潼南优势、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深化平台功能开发应用,进一步实现多跨协同、多方联动,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保护,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共享”,为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潼南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