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展示蓝染作品。
老师正在教小朋友蓝染技艺。
创新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以多彩内容丰富学生课后生活。我区各学校结合延时服务需求,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从自编校本课程、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传承发扬地方传统文化,让课后延时服务“减负不减质”,让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 传统礼仪进校园 】
日前,记者在区实验小学看见,学校的课间时段孩子们跳起了自编自导的礼仪操,伴随着欢快动感的旋律,各班学生身着统一服装,喊着响亮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入场,将待人接物的站姿、鞠躬、打招呼、课堂规范等礼仪动作,通过简单清晰的动作展现出来。
据了解,该校在开展传统礼仪进校园中,组织骨干人员研发了《与礼同行》校本教材,开设校本礼仪课程,每周三下午第一节就是“中华传统礼仪”课堂,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通过“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修炼孩子们的礼仪之美。
“我们学校的礼文化教育课程主要包含五大类:基础教育课程、养成教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社团互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知识和技能方面,让孩子们了解礼文化教育的内涵。”实验小学副校长刘丽说,通过传统礼文化的教育不仅让同学们知礼、懂礼、习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下来学校会在课程开发上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顺应儿童、尊敬儿童,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礼文化课程,真正让礼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学校借助礼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多元的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进而彰显学校的美育特色。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中华礼仪文化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礼仪艺术之美。开展礼文化艺术节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技能。学校编排礼仪操,编写礼仪操台词,融入学校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规范其行为。
“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礼文化艺术活动,培养了我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礼貌习惯,是为了让我们小学生做有礼之人、做有学之人、做有为之人。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知道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在社会上要以礼待人,努力争做中华礼文化的传承人。”该校六年级学生王金航说道。
【 传承创新蓝染技艺 】
蓝染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风情的传统民间艺术,浸润着我国传统审美风格,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在朝阳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课堂上,孩子们正跟着老师认真学习蓝染技艺。
通过工艺上的创新和发扬,蓝染传达了不同时代气息的特征,具有“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的开放性特点,孩子们在享受蓝染艺术的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丰富的颜色、漂亮的图案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受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非常喜欢学校的蓝染课程,课堂上,老师教会了我蓝染的技艺,我的动手能力也变强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四年级的夏雨轩小朋友向记者说。
据介绍,蓝染制作共分为上糊、洗糊、染色、晾晒等步骤,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一边动手,踊跃的跟着老师一起实践操作,或扎、或画、或染、或缝,在充分体验乐趣的同时,也将蓝染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深度融合。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从2016年开始开设了蓝染特色课程,将蓝染这门传统技艺方法搬进了校园,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制作蓝染周边产品,用于校园文化布置、学校特色展示、文化小店义卖等,让学生感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能更主动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朝阳小学副校长曹萃华说。
今年以来,全区教育系统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工作要求下,进一步落实各项减负政策,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育才小学的剪纸、卧佛小学的竹麻编、太安学校的布袋画……越来越多的学校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之路。“下一步,我们将鼓励更多的学校在因地制宜推行课后服务中探索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努力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