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潼南区中医院“陈氏针刺疗法”获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传统非遗
近日,潼南区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22个项目入选
潼南区中医院
“陈氏针刺疗法”获评
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也是此批公布项目名录中
唯一一项传统医药类项目
在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陈氏针刺疗法
“潼南陈氏针刺疗法”源于重庆潼南小渡镇,现已辐射潼南全区及周边区域。潼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征,丘陵、多水、植被好等条件致使“湿邪”重,人们易患风湿类疾病。人民大多从事农业劳作,长期劳损造成骨关节疼痛类疾病,是中医针灸擅长治疗的病种。
潼南陈氏针刺疗法依据中医五行理论、阴阳学说、经络系统等为理论基础,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循经按时取穴,采用陈氏飞针法及补泻手法,治疗疾病。当人体正气虚弱,受病邪侵袭而致病时,其病候可以从病变的脏腑及所属的经络循行路线上反映出来,通过四诊八纲辨证,在明确病位和病的属性前提下,选取有关经络的穴位,采用相应的补或泻手法,进行治疗。
陈氏飞针法分三部曲——即手针、心针、意针,是根据子午流注和病症分析选择穴位,其次是刺感的追求,第四进针手法和行针手法,操作技巧是进针时用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针柄,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步外展动作,将针快速转动,在针处于快速转动的同时,通过腕指力将针旋转刺入皮下,从而实现了无痛、准确、快速、防止污染针体的效果。陈氏补泻手法是根据疾病的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如在疼痛性疾病急性期,多采用泻法,病程较长则加用补法。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潼南陈氏针刺疗法技艺已成熟定型,不仅承载着宝贵的中医药健康知识,更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超过2万余人,疗效突出,广受好评。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针灸科发展史
1980s
针灸科建科
▲图为潼南县中医院上世纪老院区
2003
整合住院病区
▲图为原潼南县中医院老城住院部病床
2014
成为潼南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教学点
2015
成功创建“国家级特色专科”
2019
成功创建“重庆市重点中医专科”
▲图为创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反馈会
2019
成为遂宁市中心医院康复中心专科联盟单位
▲图为专科联盟授牌仪式
2022
成为重庆市疼痛专科联盟成员单位
同时还是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习生培训基地。
潼南区中医院针灸科作为本区域及周边地区针灸理疗技术的领头军,目前开展6大类5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及四种精微创手术,治疗疾病包括:骨伤科、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病症特色为疼痛,功能障碍。开展的技术运用的病种多、广,对于治疗多发病,常见病,特别是慢性疾病,老年痛、疑难病较其他治疗手段有明显优势。专科特色突出,开设有针刺类技术(龙腾八法针法、针刀、穴位埋线、线雕等)、整复类技术(正脊、扳法等)、康复技术(牵引、天轨步态训练等)、中药秘方贴敷疗法等特色治疗项目,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疼痛类疾病(颈、肩、腰、腿痛等)、功能障碍病变(各关节创伤、粘连性病变)、神经系统疾病(面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
相关新闻
目前,潼南区中医院区级非遗项目已增至2项。
此次陈氏针刺疗法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针灸科坚持传承创新中医药传统文化和技艺取得的成果。潼南区中医院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市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要求,健全保护机制、推动中西融合,以中医创新不断满足现代医学发展需求,让传统医药持续焕发生机,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