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预防流脑?
如何科学预防流脑?
流脑是什么?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被我国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流脑发病初期和感冒极其相似,都是发烧、流涕、咳嗽、头疼,极易误诊!和感冒不同的是,流脑具有起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流脑病情进展极快,1-2天就可能出现喷射状呕吐、脖子僵硬、皮肤瘀斑,如不及时抢救,24小时内就可能死亡!
脑膜炎双球菌平时生长在鼻咽部的粘膜表面,主要通过唾液、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咳嗽、打喷嚏、亲吻或同喝一瓶水,都可能传染。它只感染人类,至今还未发现它寄生于动物身上。
发病高峰年龄是6个月-2岁,第二个小高峰是15-19岁。
新闻中的15岁初中生脑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烧和头疼,这两个症状都和流感很相似。但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脑膜炎是细菌引起。如不能及时控制,细菌就会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压的部位。病原菌最终可侵及脑膜,发展成脑膜炎,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流脑
中医讲:“上医治未病”流脑异常凶险,记得以防为主!
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流脑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流脑的传染性比流感弱得多,可通过接种疫苗,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预防性服药,等等,有效防控流脑。
流脑疫苗有哪些种类?
流脑疫苗被称为“最烧脑的疫苗”,种类繁多,虽然免费和收费免疫程序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目前国内上市的流脑疫苗主要有以下5种:
以前,A群流脑曾经是中国流行的最主要血清群,免费的流脑疫苗也是A群。
但在广泛使用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20年后,国内流脑流行的血清群,发生了明显变迁。
2003年,安徽省发生了由C群流脑引起了大规模流脑暴发疫情。
2008年,中国在儿童免疫规划程序中增加了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C群流脑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A+C群免费疫苗普及,A+C群流行越来越少。W135、Y、B群,转变为流行菌株。
2019年,江苏一名2岁的儿童豆豆,在接种过A群流脑多糖疫苗后,仍然感染了流脑,最后诊断是Y群流脑。发病不到24 小时,孩子出现各器官衰竭,被送进 ICU抢救。虽然经过及时的抢救,保住了孩子的性命,但也留下了永远的身体残疾,甚至连正常行走都有困难。
因此,各位家长在给孩子接种流脑疫苗时,如经济条件允许,可考虑接种保护范围更广、价数更高的流脑非免规疫苗替代。
重要提示
如果孩子没能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家长应尽早带孩子至居住地所在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补种,尽快完成全程接种,预防流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