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贯彻节能降耗措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消费增速平稳,单位产值能耗继续下降,但由于高耗能企业生产回升势头明显,单位产值能耗降幅收窄,能源消费总量再创新高,节能降耗压力不容忽视。
一、规上工业能源消费特点
(一)规上工业能耗消费平稳增长
今年1-9月,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家,实现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9.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主要以原煤、电力、天燃气为主,其他能源所占比重很小。从1-9月规上企业能耗消费增速走势看,呈现出低高开走态势。
图1:1-9月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二)单位产值能耗降幅收窄
今年以来,我区规上工业用能始终低于工业经济增长,单位产值能耗继续保持下降态势,产值能耗0.12吨标准/万元,同比下降2.6%,比二季度收窄2.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4.2个百分点。但受化工行业产量增加的影响,单位产值能耗降幅收窄。
图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降幅
(三)高耗能行业中化工行业一枝独秀
1-9月,六大高能耗行业中,分布我区的有四大行业,呈现“三升一降”特点。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11.7%、87.5%、和33.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能耗消费占全部规上企业能耗消费的73.2%,1-9月有三家企业能耗消费上万吨标准,其中:万利来化工为10.6万吨、民丰化工为8.5万吨、立源化工为1.1万吨。
表1:1-9月年高耗能行业能耗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化工行业能耗占比较高,助推工业能耗增长
今年以来,化工企业恢复生产出现强劲反弹,由于化工行业能耗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中所占比重较大,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对全区能源消费起到助推作用。1-9月,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产值占规上企业的7.4%,但综合能耗消费总量却占规上能耗的73.2%。
(二)天燃气消耗是导致能耗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1-9月,我区天燃气消费量为1852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2.8%,其中:民丰、万利来天燃气消费量占全区规上企业天燃气消费量的70.2%,万利来天燃气消费量为894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0.3%。
(三)企业对节能降耗投入不足,节能降耗难度加大
节能降耗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部分企业节能降耗意识不强,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局观,不愿意大笔投入国家推广的低能耗设备,造成企业节能条件较差,节能降耗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节能管理水平低下。
三、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建议
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不足或者高消费都会制约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能源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严控高耗能项目审批,强化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监管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的投资,限制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项目上马,重点监控民丰、万利来等化工行业。进一步强化对高耗能行业的能耗监测,综合运用价格、财税等手段推进节能降耗,健全差别化、限制性、惩罚性的价格政策,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效管理,推进能源审计、对标管理和节能生产。要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设备,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效果。大力推动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大企业生产工艺的改造,大力降低能耗,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大企业节能降耗政策引导,增强企业节能意识
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宣传力度,让企业认识到加强节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关部门要鼓励高耗能企业研发节能项目,引进节能工艺,加强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对企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补助落实到位,充分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升级改造生产工艺,最大限度降低产值能耗。
(三)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围绕我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在产品、工艺、技术创新、过程控制等方面实推进智能化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智能终端产业招商力度,加快发展如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 打印装备、智能化成套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尽快形成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集群,整体降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加强能耗监测,提升能源绩效水平
针对全区能耗比较集中情况,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文件精神为指导,严格对照市政府下达的“十三五”能耗增速和强度“双控”目标,持续关注工业能耗走势,实时掌握重点用能企业的产能运行和能耗情况,定期加强分析和调度,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生产工艺技术改造,采取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发掘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能源绩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