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一、主要经济指标
全区GDP 140.98亿元,增长9.0%,全市第12,渝西第5;一产业19.72亿元,增长4.3%;二产业79.91亿元,增长11.8%,其中:工业47.97亿元,增长6.7%,建筑业31.94亿元,增长19.5%;三产业41.35亿元,增长6.3%。
规上工业总产值143.4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93.87亿元,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2亿元、下降6.5%;税收6.77亿元,增长15.9%;证券交易额下降6.4%;保费收入增长22.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860元、8026元、增长8.9%、8.5%。
二、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趋稳。GDP增长9.0%,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1.8%,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8.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6.7%,高于全市4.7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9.5%,高于全市8.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高于全市3.9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向优。战新产业产值40.3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1%,较去年同期提高11.6个百分点。税收6.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0.9%,较去年同期提高1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比59.9%,较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93.8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6.6%,较去年同期下降36.6个百分点,投资效益进一步增强。
三是建筑贡献极高。全区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178.46亿元,增长8.9%;建筑业增加值31.94亿元,增长19.5%,较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80.12万平方米,增长34.5%,较去年同期提高22.6个百分点。这两个指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0%,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
四是财税金融较好。税收收入6.77亿元,增长15.9%,较去年同期提高1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559.47亿元,增长22.3%,增速全市第4;存贷比达到59.9%,较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全市第28,排名较去年上升4位。
五是农业稳中有增。农业增加值19.83亿元(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4.4%,较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蔬菜种植面积30.20万亩,增长0.6%,产量75.57万吨,增长1.5%;特色经果收获面积1.85万亩,产量2.80万吨,增长4.3%;生猪出栏29.0万头,增长1.7%。
六是要素保障有力。全社会用电量4.66亿千瓦时,增长12.7%,较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1.87亿千万时,增长11.38%,较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用气0.55亿立方米,增长37.88%,较去年同期提高47.8个百分点。全区铁路货运量16.1万吨,增长38.8%,较去年同期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实体经济脆弱
一是由于经济平稳增长,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收窄,市场主体投资意愿不强,新增入库企业较少,“四上”企业负增长面继续扩大。除房地产外的619户“四上”企业中,停产停报及负增长企业288户,占比达46.5%,较去年同期提高15.5个百分点。1-6月全区新增“四上”企业仅4户。二是市场主体以个体户为主。工商登记注册市场主体43899户,其中个体户29342户,占66.8%;企业14557户,占33.2%;个体是企业户数的2倍。
(二)工业持续回落
一是增幅收窄。新形势下部分传统产业逐渐淘汰,新增企业入库较少,存量减少,增量不足,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收窄。2017年工业增加值季度增速分别为11.4%、11.1%、10.6%、10.6%,今年一季度为8.9%,上半年仅6.7%、较去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2.2个百分点。二是质量不高。产值增长主要依靠增加值率较低的代加工电子信息产业拉动,产值达61.16亿元,增长51.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2.8%,拉动规上工作产值增长16.4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值率仅15.6%,严重拉低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6月仅23.2%,较全市低1.8个百分点。三是招商不专。个别招商人员专业性不强,认识不够精准。比如,有的招商人员对行业划分了解不透,误将商贸企业作为工业企业,招商精准性不够。
(三)投资活力不足
固定资产投资93.87亿元,增长4%,较去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35.1亿元、增长1.5%,房地产开发投资12.3亿元,下降26.7%。一是新增项目不足。上半年,新增投资项目共60个,下降65.5%;计划总投资102.2亿元,下降51.1%;完成投资18.06亿元,下降41.6%。二是结构不尽合理。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4.6:37.7:57.7,一产业投资完成投资4.3亿元、下降19.6%,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减弱。民间投资完成66.85亿元,增长7.6%,较去年同期回落12.9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71.2%,较去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
(四)三产业发展缓慢
三产业增加值41.35亿元,增长6.3%,较去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对经济贡献为21.7%,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6、 1.1个百分点。一是消费带动乏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限上增长6.4%,分别较去年同期回落3.6、13.1个百分点;商品销售额下降2.1%,限上下降19.8%,分别较去年同期回落15.7、35.2个百分点;住餐营业额增长14.2%,限上增长1.1%,分别较去年同期回落4.7、34.4个百分点。灯饰城、金海洋等市场退出限上统计后,全区支柱行业变为粮油、食品类,增长点不足。重百新世纪等产业活动单位稀释市场份额,京东、淘宝等电商蓬勃发展带走大部分消费,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9.5亿元,而限上企业网络销售额仅3.6亿元,占18.5%,消费外溢现象严重。二是服务业回落明显。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2%,规上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1.9%,规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5.3%,公路、水路运输周转量增长9.7%,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1.3%,分别较去年同期回落6.4、22.9、10.2、3.6和8.7个百分点。城投集团、工投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经营性收入增速趋缓,拉动作用减弱,交通运输企业因不达标清理退出24家(目前仅5家),经济总量减少。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力度不够。三产业限上企业少,限下主体多,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总牵头、总协调、总调度,规范市场秩序措施不多、力度不够。产业发展重视不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多以工业为主,对三产业扶持力度较小。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狠抓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办公室职能职责,组建一支懂产业发展、精法律服务、知评估论证的专业招商队伍,做到精准招商、专业招商,招引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升产业质量。加大“三转四升”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狠抓项目跟踪。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前期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强化项目的追踪管理,以引得进、落得下、能生根、成长好、集群化为工作目标,打好“组合拳”,为企业和项目落地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狠抓营商环境。建立政府联系企业的长效机制,保障政府与企业、金融机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通畅,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高效健康发展;加大放管服力度,严格按照只跑一处、只跑一次、原则上一天办结“三个一”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四是狠抓经济普查。经济普查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是全区未来5-10年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的基数,用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为编制国家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需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