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部门>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数据发布>进度数据

2013-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日期: 2018-05-30
字体:

2013-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过去五年,是潼南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四个做大做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质效并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全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见图1)。2017年全区实现GDP 334.01亿元,较2013年增加143.24亿元,增长75.1%,年均增长12.2%,但GDP增速逐步回落,由2013年的14.4%放缓至2017年的9.1%,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GDP总量居全市第22,较2013年上升一位(超过垫江),占全市的比重为1.7%,较2013年提升0.2个百分点。

图1  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2017年人均GDP 47017元,同比增长13.9%,较2013年增加17502元,增长59.3%,年均增长10.9%。人均GDP增长速度与GDP增长趋势相同,呈逐年回落趋势,回落幅度与GDP总量增速回落基本一致。(见图2)

图2  2013-2017年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2017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21.4:45.8:32.8调整为16.2:56.0:27.8(见图3),第一产业占比下降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0.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图3  2013-2017年三次产业占比

单位: %

三、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17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54.06亿元(见表1),较2013年增长37.6%,年均增长4.6%。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例为71.3:4.7:16.0:8.0,与2013年相比,林业和渔业比重分别提高1.5和4.7个百分点,农业和牧业比重分别下降5.5和0.7个百分点。201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571万元,是2013年2.02倍,年均增长8.5%,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表1  2013-201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农业增加值

30.15

33.05

34.74

38.21

38.54

林业增加值

1.26

1.41

1.59

1.98

2.54

牧业增加值

6.58

6.79

7.5

8.72

8.65

渔业增加值

1.29

2.08

3

3.86

4.32

服务业增加值

0.23

0.29

0.33

0.41

0.48

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五年来,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203.3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50.6亿元(2017年基数调整,未反馈产值),增长了3.2倍。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51.5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3.18亿元(见图4),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14.7%。R&D投入由2014年1.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亿元,年均增长20.1%。自2014年引进电子信息产业以来,工业经济已由传统行业向电子信息、智能手机及智能终端产业、智能机器人等行业转变,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图4  2013-2017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五、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7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8.44亿元(见图5),是2013年的2.32倍。从登记注册类型看,民营投资330.06亿元,是2013年的3.43倍,民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7%,占比较2013年提高24.8个百分点。

图5  2013-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城市总体规划面积由22平方公里增加到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新增10平方公里,确立了“一江两岸四大片”城市空间布局。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区。规划展览馆、档案馆、国家湿地公园等建成投用。航电枢纽蓄水发电,城区堤防提档升级,涪江大桥重建工程即将完成,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滨江路二期、东安大桥、产业大道、绕城路建成通车,城市“外环”全线打通。南泸高速、合潼安高速开工建设,城区将形成三条高速“闭环”。升级改造国省道197公里,国道351、省道107加快建设,场镇道路全部“白改黑”, 新增公路线里程1145公里,全区行政村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100%。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改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流通领域平稳发展

201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00亿元(见图6),较2013年增长56.2%,年均增长11.2%。商品销售额206.26亿元,是2013年的2.44倍,年均增长24.9%;住餐营业额26.89亿元,是2013年的2.03倍,年均增长19.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商品销售额之比由2013年的1:1.36提升到2017年1:2.13,消费品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6  2013-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七、财税金融实力提升

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2亿元,较2013年增长76.3%,年均增长15.2%;其中,税收收入11.13亿元,较2013年增长87.4%,年均增长17.0%。(见图7)

图7  2013-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

单位:亿元

2017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合计507.73亿元,是2013年的2.02倍,年均增长19.3%;存贷比54.5%,较2013年提升13.4个百分点。(见图8)

图8  2013-2017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

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3元,较2013年增加8647元,增长38.9%,年均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6元,较2013年增加4518元,增长47.5%,年均增长10.2%;城乡居民收入差2.20,较2013年下降0.12个百分点,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见图9)

图9  2013-2017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九、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

依托“三色”旅游资源,以农旅、文旅融合为重点,打好文化牌、田园牌、生态牌,切实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升级改造大佛寺、双江古镇、陈抟故里等景区,启动大佛寺—双江片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编制完成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建成香水百荷、柠檬生态园等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特色农旅融合走廊。办好双江年俗文化节、菜花节、桃花旅游文化节、梨花旅游文化节、香草旅游文化节、龙多山旅游文化节、油牡丹旅游文化节、玫瑰旅游文化节、桑葚节、柠檬旅游文化节、格桑花节等系列节会,做靓“潼南农家”品牌,促进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2017年,共接待游客由2013年的391万人次增长到7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3亿元,增长2.9倍。(见图10)

图10  2013-2017年接待游客人次及旅游综合收入

单位:万人次、亿元

五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经济质量有待改善

一是农业占比较高,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2%,较全市高9.3个百分点;二是财税收入占比较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DGP比重为6.4%,较全市低5.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3%,较全市低4.3个百分点。

二、工业结构亟待调整

一是增加值率较低,全区工业增加值率23.2%,较全市低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对电子信息产业依赖度较高,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5.8%。三是R&D投入不足,R&D投入占GDP比重为0.9%,较全市低0.8个百分点。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一是三产业占比较低,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32.7%下降到28%,低于二产业26.4个百分点,距2020年到达小康标准(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二产业)有较大差距;二是内部结构不优,对财政八项支出依赖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