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生态环境局关于区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24号代表建议的复函
杜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提升潼南区空气质量推动生态环境优化提质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成效
近年来,潼南区生态环境局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立“源头治理+日常监管+公众参与”大气污染协同防治体系,全力推动“四源”同治。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民众的大力支持下,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协同治理,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一是PM₂.₅浓度显著降低。2024年11-12月PM₂.₅浓度同比改善20%,超全市平均改善率5个百分点;2025年3月PM₂.₅浓度同比改善27%,超全市平均改善率7个百分点;2025年1-3月PM₂.₅浓度同比改善11%,超全市平均改善率8个百分点,累计浓度在渝西排第1名。二是优良天数显著增加。2024年潼南区优良天数达321天,同比增加5天,在渝西排第1名,特别是四季度优良天数同比增加6天;2025年1-3月,优良天数同比增加9天,在渝西排第1名。三是投诉率显著下降。2024年、2025年1-3月涉气投诉率相较于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91%、97%以上,人居环境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针对建议的落实情况
(一)强化工业污染源头管控。对2021年以来备案的17个化工项目分类处置,其中4个未建项目停建,3个在建项目整改,10个已建成项目纳入“一企一策”治理。统筹专项财政资金加速实施工业园区北区搬迁工程,推动13家搬迁企业中3家完成搬迁、3家开工建设、7家完成选址,8家转型企业有序推进,16家保留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2024年完成工业企业废气深度治理4家次,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执法监测50家次,实现全区燃煤锅炉清零,立案查处废气超标排放案件16起,整改问题137个。
(二)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创新“人工+视频+无人机”巡查模式,施工工地扬尘控制“红黄绿”标志动态管理覆盖率100%,巩固施工扬尘控制示范工地10个。潼南大道、巴蜀大道等主次干道道路机扫率达92%,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15条。2024年至今累计检查施工项目1676个次,发现文明施工问题1541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97份,停工或局部停工通知书12份,所有问题都得到及时整改;立案查处8家次,罚款47.1万元,文明施工约谈112家次,约谈280人次。
(三)加大生活污染源治理力度。在全区设置集中熏制点11个,倡导使用环保设备进行熏制。实施潼南区2025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禁燃禁放区由30.7平方公里调整到62.7平方公里,零售点数量由480家控制在300家以内,坚决筑牢禁燃禁放防线。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成1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划分393个禁放网格,及时制止露天焚烧行为1800余起,2024年露天焚烧火点数同比下降17.6%,2025年1-3月露天焚烧火点数同比下降40%以上。督促餐饮业维护保养油烟净化设施并建立运维台账,累计开展四轮大排查行动,抽查餐饮业160家次,监测16家。加强机动车维修等服务业管理,督促其正常运行废气治理设施。
(四)提升交通源污染治理成效。更新、淘汰老旧车740辆,建成充电桩400余个,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完成机动车排气路检3149辆次,严查冒黑烟上路行驶车辆,查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标或机动车尾气冒黑烟129件,载货汽车违反限行规定2160件。推动2家年销售汽油5000吨以上的加油站开展三级油气回收处理,抽检20座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运行情况,完成建成区1座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完成油罐车油气排放检测27辆次。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150台次,累计发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983张。
(五)健全环保工作监督考核机制。优化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考核指标体系,印发《潼南区“治气”攻坚工作方案》,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推进成效、公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干部任用挂钩。成立巡查督导专项工作组,定期对各部门、镇街环保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由督查督办专项工作组对“治气”攻坚履职情况督查督办,严格考核,由追责问责专项工作组依法依规对责任人进行约谈、追责问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精准谋划,锚定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紧密围绕切实抓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典型案例问题整改,不折不扣落实整改措施。坚决杜绝思想麻痹,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把“治气”攻坚战作为工作核心任务,确保行动精准有力,全力捍卫蓝天白云。二是对上争取,助推治理。积极争取市级资金强化生活污染源治理,拟对重点区域16个老旧小区实施居民餐饮油烟排放集中整治,该项目实施后,预计油烟减排约33吨/年,实现国控站点周边小环境管控,持续改善我区空气质量,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科技助力,提升效率。秉持“人防+技防”理念,在扩充专业人力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高分辨率激光雷达、智能高清监控及快速响应的走航监测设备。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对污染源的快速捕捉与精准分析,提升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此复函已经彭绪仁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回执进行评价,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重庆市潼南区生态环境局
202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