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 > 区生态环境局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环境管理 > 水环境管理

潼南区群力镇饮用水源地达标整治方案

日期: 2024-08-28

潼南区群力镇饮用水源地

达标整治方案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

20248



目录

1章 总则

1.1项目背景和意义

1.2指导思想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

1.3.2规范性文件

1.3.3标准和技术规范

1.4范围和时限

1.5目标要求

1.5.1总体目标

1.5.2水质目标

1.5.3投融资效率目标与指标

1.5.4管理效力目标

2区域概况及社会经济概况

2.1区域概况

2.1.1地理位置

2.1.2地形地貌

2.1.3气象气候

2.1.4土地利用状况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2.2.2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水源地保护现状及评价

3.1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保护现状

3.1.1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标识牌建设情况

3.1.2水源地水资源利用现状

3.2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源地划分情况

3.3现状评价

3.3.1水质现状评价

4章 水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4.1外源污染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5章 工程方案设计

5.1设计原则

5.2设计目标

5.3工程设计

5.3.1水质净化预处理站

5.4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6章 工程项目及投资匡算

6.1工程项目

6.2投资估算

6.2.1编制依据

6.2.2工程投资估算

7章 工程效益分析和目标可达性

7.1水质目标可达性

7.2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可达性

7.3投融资效率

7.4环境效益

7.5经济效益

7.6社会效益

8章 保障措施

8.1明确主体责任,建立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

8.2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

8.3实行多层监督与目标责任制

8.4公众参与

8.4.1开展环境信息公开

8.4.2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8.4.3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附表1工程项目清单表


1



1   总则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将其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明确要求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20183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8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强调要限期完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任务。

群力镇地处潼南北侧,随着场镇的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多,用水量将不断增加。群力镇饮用水源为地下水,水质存在总硬度超标情况。为改善群力镇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有效控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状况,编制本方案。方案的实施将改善潼南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障潼南区人民饮用水安全。

1.2    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环境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以水十条行动方案为抓手,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加大流域内污染整治力度,完善水环境应急预警和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质达标及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潼南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编制依据

1.3.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5号)

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

10)《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环办〔200930号)

11)关于印发《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1464号)

12)《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关于组织申报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的通知》(财建函〔2011155号)

13)《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申报评分标准(试行)的通知》(财建〔201287号)

14)《关于印发<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南>的通知》(环办函〔2012861号)

1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

16)《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规定》(渝府发〔200283号)

1.3.2   规范性文件

1)《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方案》;

2)《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

3)《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569号);

4)《关于印发重庆市潼南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5)《关于调整万州区等31个区县(自治县)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通知》(渝府办〔201340号);

6)《关于印发重庆市潼南区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7)《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8)《重庆潼南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9)《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

10)重庆市潼南区相关镇街总体规划。

1.3.3   标准和技术规范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

6)《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环办〔201250号);

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

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HJ774-2015)

10)《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4    范围和时限

实施范围:本方案实施范围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

实施年限:本方案以2023年为基准年,实施期限为2023~2027年。

1.5    目标要求

1.5.1   总体目标

水质全面改善。饮用水源安全得到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逐渐建立。

1.5.2   水质目标

通过治理,保证群力镇饮用水水源稳定达到(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1.5.3   投融资效率目标与指标

本方案总投资估算为85.00万元。方案采用多方手段筹集项目资金,主要的方式包括国家、省级和地级市财政资金投入。

1.5.4   管理效力目标

1.5.4.1   监管、信息及规范化建设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机构建立日常管理档案及巡察制度。建立日常检测及监控信息平台;建立风险防范与应急监控系统。

1.5.4.2   机制建设

建立方案实施领导工作组。潼南区政府是贯彻实施本方案的主体,区生态环境局是落实水污染防治牵头工作的责任主体。

1


2   区域概况及社会经济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潼南区位于重庆西北部,地处涪江、琼江中下游,东邻合川区、铜梁区,南接大足区,西连四川省安岳县、安居区、船山区,北与四川省蓬溪县、武胜县相邻,与四川省嘉陵区相望。地跨东经105°31′41″106°00′20″、北纬29°47′33″30°26′28″之间。东西阔47千米,南北距72千米,幅员面积1583平方千米。潼南区辖3个街道、20个镇,分别为:桂林街道、梓潼街道、大佛街道、上和镇、龙形镇、古溪镇、宝龙镇、玉溪镇、米心镇、群力镇、双江镇、花岩镇、柏梓镇、崇龛镇、塘坝镇、新胜镇、太安镇、小渡镇、卧佛镇、五桂镇、田家镇、别口镇、寿桥镇。

潼南区有涪江、琼江贯穿区境,流程达194千米,涪江年径流总量达145.2亿立方米,琼江年径流总量为8.4亿立方米。另有大小溪河73条,呈树枝状排列,总长1022千米。

2.1-1潼南区位于重庆区域地理位置

2.1-2潼南区行政区划图

涪江是潼南区内的主要过境河流,属于嘉陵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区与九寨沟区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于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干流全长670km,流域面积36400km2。涪江于米心镇进入潼南区,至别口镇出境,区境内干流长67km,流域面积839km2。涪江流域有18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服务流域内人口51万。涉及:桂林街道、梓潼街道、大佛街道、上和镇、龙形镇、古溪镇、宝龙镇、玉溪镇、米心镇、群力镇、双江镇、花岩镇12个镇街。

2.1-3潼南区群力镇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潼南区位于四川盆地,地处川中丘陵地貌区,属于典型的浅丘地貌,其地貌形态主要有方山丘陵、馒头状丘陵、坪状高丘和河流阶地,以方山、馒头状丘陵为主。地势东北部和南部高,中部低,海拔250-350m。琼江河流域位于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的交界地带,群丘迭浪,沟谷纵横,地跨三个三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属川中台拱,新华夏构造体系,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新生界的沉积岩。其中以中生界的侏罗系为主,次为三叠系,第四系主要零星分布于河流两岸。

2.1-4潼南区地形、地貌图

2.1.3   气象气候

潼南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变化大、多云雾、少日照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最高年份为18.4℃,最低年份为17.1℃,气温变化较为稳定,潼南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达28℃,极端最高温度40.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6.9℃。流域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霜雪小;冬暖春早、夏热秋短;雨量充沛但四季分配不均;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地面风速小、微、静风频率高达34.42%

多年平均降雨量974.8mm,最高年份达1413.9mm,最少仅650.8mm,年际变化显著。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夏半年(5-10月)降水量偏差,达781.40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冬半年(11-4月)降水量仅195.4mm,占年总降水量的20%

2.1.4土地利用状况

受地形地貌、气候、地质、水文的影响,琼江河流域的土壤类型以紫色砂泥岩风化母质以及第四系新冲击母质为主,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红壤、潮土等。在琼江河流域宽阔的浅缓丘——中丘地带,大面积分布着侏罗系沙庙组发育的灰棕紫色土及其水稻土属,是流域主要的农业土壤,由于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人口集中,土壤肥沃,适宜性广,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较高。流域的中部地区,分布着广泛的红棕紫色土及其水稻土属,由于所处地势平坦,光、温、水条件好,开发早,熟化程度高、土层深厚、土壤肥力水平高,故粮油种植面积大,但是由于区域排水不畅,土壤质地粘重,pH呈碱性,利用率不高;在丘陵地带,由于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变劣,引起土壤黄化酸化,这种土壤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是十分适宜林木、茶叶生长,故多为林业用地;在中山背斜溶蚀槽谷盆地,土壤为矿子黄泥土,由于地势平坦,分布连片,这种土壤成为山区的当家土壤;在山麓环带状分布的深中丘区,土壤为暗紫泥土及其水稻土属,是流域肥力水平最高的土壤,但是由于其地处深丘,日照欠佳,限制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限制了其生产率的发挥。潼南区土壤分布图见图2.1-4

2.1-5潼南区土壤分布图

2.1-6潼南区土地利用分布图

2.1-1潼南区琼江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

项目

面积(hm2

比例(%

水面面积

3240.0

4.4

农业用地

耕地

39318.1

53.2

园地

1161.1

1.6

林地

4919.6

6.7

小计

45398.8

61.5

工矿用地

6146.0

8.3

交通用地

504.8

0.7

未利用地

18573.5

25.2

73863.0

100.0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根据《潼南区统计年鉴》,潼南区全年末户籍人口为95.6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0.4%;年末常住人口65.8万人,城镇人口29.61万人,城镇化率45%。全年出生人口11242人,人口出生率11.8‰;死亡人口5060人,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6.5‰(以公安年报数测算)。其中,琼江河流域总人口41.76万人,占全区人口的43.7%;非农业人口3.10万,占全区非农业人口的19.0%;常住人口25.19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8.3%

2.2.2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根据《潼南区统计年鉴》,潼南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3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1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68.72亿元,增长1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587元,比上年增加6072元,增长20.6%。三次产业结构由21.4:45.9:32.7调整到18.5:52.2:29.3,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其中工业增加值77.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840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琼江河流域GDP57.47亿元,占全区的24.6%

3   水源地保护现状及评价

3.1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保护现状

3.1.1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标识牌建设情况

群力水厂位于双堰社区,距潼南25公里,距群力镇2公里,每日生产量90方,供水量70方,其取水点周围无污染源头全是基本农田距社会堰河直线距离在4050米左右。

经现场踏勘,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采用地下水,水质存在总硬度超标情况。

3.1.2水源地水资源利用现状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承担了居民生活饮用水、村镇居民生活饮用水的主要部分。水库水源地通过取水管道至各水厂处理后向所服务区域城镇供水,年供水量0.25万立方米。

3.2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源地划分情况

根据《关于调整万州区等31个区县(自治县)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通知》(渝府办〔201340号)和《关于调整万州区等36个区县(自治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通知》(渝府办〔201619号),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具体划分情况详见表3-3

3-3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划分情况

水厂

名称

水源

名称

水源

类型

水源所在乡镇(街道)

保护区划分范围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水域范围

陆域范围

水域范围

陆域范围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

地下水

群力镇

以开采井为圆心,半径030米的圆形区域。

/

以开采井为圆心,半径30-100米的环形区域。

/

3.3    现状评价

3.3.1水质现状评价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质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3-4

地表水现状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评价模式如下:

pH评价模式:

pHj>7.0

pHj≤7.0

式中:

Pi,ji污染物在j监测点处的单项污染指数;

Ci,ji污染物在j监测点处的实测浓度(mg/L);

C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PpH—pH的单项污染指数;

P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P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pHjj监测点处实测pH值;

DO评价模式:

DOj≥DOs

DOj<DOs

式中:

PDO—DO的单项污染指数;

DOf某水温、气压下的饱和溶解氧质量浓度,(mg/L);

DOj溶解氧实测值,(mg/L);

DOs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

T水温,

按上述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监测断面各污染物单项污染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4所示。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的总硬度尚未达到该水域功能水质要求。

1


3-4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质监测及评价结果

断面名称

监测时间

pH

总硬度

溶解性固体

硫酸盐

氯化物

超标污染物及倍数

超标污染物及浓度

达标情况

(无量纲)

(mg/L)

(mg/L)

(mg/L)

(mg/L)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

2021

5

24

6.95

230

260

231

37

达标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

2022

5

16

7.98

411

240

226

38.9

达标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

2023

8

2

7.9

472

286

206

40

总硬度(Ⅳ类,0.05)

总硬度(Ⅳ类,472)

超标

根据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以GB3838-2002地表水类标准为执行标准,其中总硬度指标尚未达到该水质要求。

1


4   水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外源污染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地下水中铁、锰含量的增高主要受原生环境控制,土壤和沉积物中丰富的碳酸盐矿物和交换性Ca为地下水硬度的形成和升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2、人为因素:

生活污水、垃圾及土壤中有机质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的CO₂溶解,促使水溶性Ca和置换性Ca的释放。

盐效应促进地下水硬度升高,水中离子强度增加,导致水中游离性离子(Ca2+)数量减少。

污染的地表水,如大量超标排放的生活污水,通过淋滤、溶解、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导致地下水硬度增高。

水处理过程:PH值超标可能与用于处理的化工原料的添加过量或设备/控制元件故障有关,输送管道/设备泄漏或受污染也可能与以上几项直接或间接有关。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运动途径短而流畅,交替循环强烈,形成的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钙型水,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地下水总硬度偏高。

综上所述,地下水硬度超标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生活废水的散排等问题。

1


5   工程方案设计

5.1设计原则

1)遵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1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等技术规划,坚持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经济实用的工程措施保证供水水量充足,水质达标。

3)遵循生态修复原则,减少人为扰动,强化自然净化;

4)常年运行中,要保证处理效率稳定,技术成熟可靠;

5)处理设施建设简易、适于农村维护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

6)最大限度降低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

5.2设计目标

1)通过综合治理,使水源地水质目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2)通过水质的改善,使水源地水质得到改善和提升。

5.3工程设计

5.3.1水质净化预处理站

5.3.1.1工艺流程

地下水通过提升泵提升进入水质净化预处理站中的提升水箱进行水量调节,后泵入一体化澄清设备,通过混凝、絮凝、澄清过滤组合工艺,有效去除水体中的SS和TP后,出水部分暂存于清水收集罐,用于一体化澄清设备反冲洗与制备加药设备配置药剂,混凝沉淀出水再经超滤膜过滤后进入下一处理单元。产生的污泥暂存在污泥池中,通过自然脱水后,泥饼外运处置。工艺流程图如下图。

5.3.1.2新增超滤膜处理单元建构筑物设计、设备选型

本次设计水质预处理站按10m3/h规模设计。

(1)中间水箱

用于提升泵站泵送至水质净化预处理站的库水暂存与水量调节。

数量:1套。

规格:Q=容积15m³。

(2)超滤膜单元

用于混凝沉淀出水再经超滤膜过滤后进入下一处理单元,主要作用是去除饮用水中可溶性钙镁离子,控制出水总硬度。

选型参数:膜通量≥20L/㎡.hr,单组膜面积S=75m2,Ø225*1997mm。

数量:10组。

(3)产水泵

用于超滤膜过滤系统产水。

选型参数:50ZW30-30-P,N=5.5kw。

数量:2台,一用一备。

(4)反冲洗水提升泵

设备选型参数:80GW65-25-7.5,管道离心泵,Q=65m3/h,H=25m,N=7.5KW

数量:2台,一用一备

(5)清水收集罐

用于超滤膜系统出水暂存,用于设备反冲洗及加药制备用水。

选型参数:容积15m3。

数量:1套。

(6)硬化平台

用于放置超滤膜系统装置安装。

尺寸规格:8.00×5.50×0.50,钢砼

5.4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6-6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

1

超滤膜过滤系统

混凝沉淀出水后端新增超滤膜处理单元,处理能力10t/h

1

1


6   工程项目及投资匡算

6.1    工程项目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达标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新增超滤膜过滤系统。具体工程项目见附表1

6.2    投资估算

6.2.1   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建设部颁发建标〔2007164号文《市政工程可行性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3)《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四册);

4)《重庆市工程造价信息》(20119月);

5)发改价格〔2007670号《建设工程管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通知;

6)类似工程概预算技术经济指标及有关厂家设备材料报价;

7)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6.2.2   工程投资估算

方案实施年度为2024-2025年,共计1个工程项目,总投资约85.00万元。实施方案各项目投资估算内容详见表6-1

6-1实施方案投资估算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

总投资(万元)

1

超滤膜过滤系统

混凝沉淀出水后端新增超滤膜处理单元,处理能力10t/h

1

85.00

2

合计

85.00

1



7   工程效益分析和目标可达性

7.1    水质目标可达性

通过方案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推进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强化环境监测管理能力。通过开展水源地达标整治工程,辅以监督监管实施、政策制度保障,2024年方案实施范围内可以实现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平均水质全部达到类。

7.2    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可达性

本方案中所使用的工程技术均为成熟技术,在国内外均得到过工程应用。通上述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质达标理论削减量相比,本方案工程实施后,能够满足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体水质达标。

7.3    投融资效率

方案实施的投资由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同时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控制工程造价,选择优秀的施工企业,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确保投资收益。据测算,方案实施的资金投入共85.00万元。

7.4    环境效益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达标整治工程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造福社会的环境保护工程,主要工程效益就是环境效益。

我国保护环境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污水、垃圾治理工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吸引外资都是极其重要的。本工程实施后将对潼南区水源地水质的提升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5    经济效益

本项目其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建设通过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水平,改善区域水体水质,对工农业生产及其国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体现在: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库区经济等方面。

7.6    社会效益

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达标整治工程将产生以下社会效益:

1)提高重庆市潼南区饮用水质量,改善人民健康水平。

2)改善和提高饮用水源水质,改善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对预防各种传染病、公害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重要作用。

1


8   保障措施

8.1    明确主体责任,建立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

潼南区政府是贯彻实施本方案的主体,应分别制定并公布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达标整治工作方案,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区生态环境局是落实水污染防治牵头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制定贯彻工作方案并送市生态环境局备案。各类排污单位是落实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的主体。应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开展自行监测,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建立环保自律机制。潼南区政府与区级各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沟通与联络,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对水环境改善任务的积极性,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切实加强区环保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

8.2    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当地各级政府以及市、区生态环境局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和各主管部门的协调,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会商,探索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等流域间联防制度。

8.3    实行多层监督与目标责任制

充分发挥潼南区人大、政协、舆论的监督作用,定期对区域内环境现状及环保工程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促相关部门及机构认真落实区发展规划的建设目标。环保部门和相关行政部门要通过定期检查制度,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促进区环境保护工作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水环境污染事件的,以及干预、伪造监测数据和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连续两年未通过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关负责人诫勉谈话、调整工作岗位、免职等相应组织处理。严格执行国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

8.4    公众参与

8.4.1   开展环境信息公开

定期公布潼南区群力镇双堰村地下水群力供水站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8.4.2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畅通公众、社会组织法规培训和咨询渠道,适时邀请其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环境公益诉讼。

8.4.3   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采取各种形式,广泛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普活动、鼓励民间环境公益活动。大力宣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不断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公众养成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制定并实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措施,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1


附表1工程项目清单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

总投资(万元)

1

超滤膜过滤系统

混凝沉淀出水后端新增超滤膜处理单元,处理能力10t/h

1

85.00

2

合计

85.00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