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潼南区司法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潼南“1356”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履职,稳步推动全区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区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有效推动全局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开展。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区司法局主要负责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引领全局法治建设的思想旗帜和有力抓手。二是坚决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制定《区司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区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带头学法用法守法,通过主题党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等平台带领全局领导干部常态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2次,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三是加强组织领导,不定期听取、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及相关工作情况,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全局年度工作计划,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
二、2022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统筹推进依法治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围绕贯彻落实我区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五年实施方案这条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筹备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经济社会实绩考核,层层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推进法治建设责任。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问题集中整改,全面整改中央实地督察重庆法治政府建设反馈涉及我区的问题事项。扎实开展全区法治建设督察,“一对一”制定问题清单,切实解决制约法治建设瓶颈问题。首次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立项工作,重大行政决策实现“可视化”管理。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建立部门规范性文件定期抽查制度,审查区政府文件39件,协助审查党内规范性文件16件,抽查部门和镇街规范性文件109件,审核产教融合示范片区开发PPP项目等建设项目合同145份。围绕行政执法这个重点,建立全区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和经济发达镇(古溪)行政执法指导联系制度,联合区法院、区检察院成立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出台《潼南区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办法》,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行政争议化解更加有效。为做好行政复议改革后半篇文章,成立了区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收到行政复议申请46件,其中受理37件,举行听证13件,审结32件。建立应诉案件管理台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94.9%。
(二)深化法治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配强配齐专职人民调解员,构建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整体协调的多元化“大调解”网络。建立各级各类调委会345个,其中,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8个,共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183名,全年共调解矛盾纠纷11091件,调解成功11048件,调解成功率达99.61%。成立了镇(街)社区矫正委员会,完善了社区矫正基层治理体系。建成并运行在监服刑人员远程探视系统,成功开展探视239场372人次,社区矫正人员管控稳定。村(社区)法律顾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实质全覆盖。全面贯彻执行全区“八五”普法规划,指导各部门自觉履行普法义务,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法治宣传教育大格局。创建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区级10所,培养法律明白人918名,建成村(社区)“法律之家”12个,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三)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
发挥律师行业的专业优势,聘请5个律师事务所14名律师担任区政府法律顾问,2名律师担任区人大代表、3人担任区政协委员,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智慧。组建“法律服务团”,送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军(警、消)营”,93家企业聘请法律顾问。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业务培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双审机制,审查涉企政策文件9件,清理并废止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的区政府规范性文件1件。创新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十项措施》,压减执法次数,规范执法程序,提升执法效能,有力解决多头执法、随意执法和过度执法等问题,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
(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切实践行司法为民
全面升级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升级改造完成率达100%。建成并入驻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中心和司法所安装智能法律服务应用辅助平台14个,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年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咨询3620人次,提供法律帮助982人次。区法律援助中心横向拓展服务面,在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规范化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0个。全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979件,服务率28.76件/万人。其中,受理农民工欠薪案件913件,为农民工追讨欠薪890万元,1件劳动争议纠纷法律援助案件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五大指导案例之一。为低保户、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开展送援助“上门服务”,受理集体性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法律援助案件13起644件,潼南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3883件,免费为弱势群体办理各类公证127件,潼南司法鉴定所受理法医临床鉴定84件,法律服务的质量、效率、公信力不断提升。筹集爱心捐款11050元,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增收200余万元,建成双江镇和柏梓镇法治文化广场、新胜镇法治文化带等多个法治文化阵地,打造遂潼法治文化带近20公里,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22年,我局各项工作完成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行政复议应诉质量有待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推动还不够有力,个别镇(街)对安置帮教工作重视不够高,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不够充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统筹规范为原则,全面提升全区法治建设新水平。一是着力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以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引领,对标对表各项指标抓实抓细具体工作任务,有效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二是着力推进依法决策水平,推进全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与备案审查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开展,加强对街道在行政权力赋权后合法性审核与备案审查工作的沟通与指导。三是着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加强基层执法改革的指导协调,确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地见效,推动区级各部门、各街道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四是着力处理好行政争议,发挥人民调解在处理行政争议中的积极作用,处理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办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升行政争议化解实效。
(二)以实践创新为动力,全力打造普法宣传教育新体系。一是牵头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强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二是切实抓好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在现有法治文化阵地基础上,挖掘培育一批法治文化底蕴深厚的村(社区),突出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群众的创造,进一步浓厚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氛围。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法治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群众普遍接受的新事物、新平台、新方法,广泛开展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居民法治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三)以安全可控为红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一是大力建设“枫桥式”司法所。以“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矛盾化解”为主线,发扬“便民性、社会性、专业性”特点,推动司法所组织机构正规化、干部队伍专业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综合配套、运转协调的司法所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司法所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全力实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二是提升社区矫正服务质效。抓好《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学习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教育,确保不发生脱漏管、重新犯罪现象。三是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作用。进一步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相关制度,落实经费保障,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协助作用,推进农村依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