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总结
潼南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
工作总结
2023年,潼南区教委按照中央、市、区对教育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要求,周密部署,精准施策,创新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有保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1所,在校学生67614人。其中小学单设50所(公办49所,民办1所);单设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公办4所,民办3所),高完中3所,特殊学校1所,小学在校学生44676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2938人,特殊学校在校学生101人,送教上门学生116人。截止到目前,全区没有适龄儿童因家庭困难等原因而失学辍学。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六项机制
1.建立包干责任制。将做好义务育适龄儿童和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全部入学,一个不少”作为教育巩固脱贫成果的重点,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行联系片区教委领导、科室长、专职督学包片,校长包学校,学校其他班子成员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人的责任机制,形成全员上阵、逐层落实、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2.建立常态摸排制。每学期开学第一月,组织学校干部教师进村入户摸排,动态采集适龄儿童少年和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信息,精准锁定全区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就学情况,摸排覆盖100%、家访覆盖100%,做到不漏掉一个家庭、不落下一个孩子。
3.建立对帐核销制。将初中学生作为监测的重点学段,将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监测群体,将每年3月、9月作为重点监测时段,落实学期初、学期未对帐核销制度,定人定策开展劝返复学工作。
4.建立送教上门制。采取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方式,做实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建立专门送教师资队伍,做到计划、时间、人员、教案、检查、经费等“六落实”。
5.建立考核奖惩制。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情况纳入学校综合目标考核、校长年度履职考核和教师绩效考核,实行量化打分,逗硬奖惩。
6.建立部门协作制。加强与镇街及村社、公安局、振兴局、残联等部门对接协作,互通共享有关信息,形成控辍保学合力,常态化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二)落实六项工作
1.建立建卡脱贫户子女入学保障体系。核清其家庭子女入学情况,按照学段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原因而失学。
2.落实残疾儿童入学保障政策。采用特殊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或网络送教的方式,“一人一策”安置残疾儿童入学,确保适龄儿不因童身体原因辍学。
3.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修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常年开展“百校千师访万家”“圆梦志愿服务”等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活动。
4.优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将流动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5.建立动态管理和监管机制。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平台建设,落实专人管理,及时信息更新,确保系统同步,数据统一,实现劝返全程动态监管。
6.办好农村薄弱学校,让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积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集团内管理共商、资源共享、师生共育、发展共进,不断缩小差距,实现同步发展。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大进村摸排力度。继续落实学期初义务教育学校进村入户摸排制度,实施失学辍学学生台帐精准化管理,按照“有辍必劝,有劝必返”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因家庭原因失学辍学,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二)确保部门联动实效。优化相关部门联控联保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宣传、劝导、司法救济以及送教上门等手段,防止学生失学辍学。
(三)提高送教上门质量。进一步健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进入特殊学校、送教上门制度,加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管理、指导和过程监管,常态开展普通中小学“送教上门”工作培训,提高送教上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