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公安报》刊文报道重庆轨道交通日均客流达400万人次,运营里程超560公里,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主动脉”,更是平安建设的“主战场”。面对超大规模线网带来的安全挑战,重庆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创新推出勤务支队主防、专业警种主打机制,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破解治理难题,为山城轨道交通筑牢了立体化安全屏障。
打造快速反应力量
“立即控制现场,通知驻站民警前来处置!”去年12月26日,在轨道交通2号线白居寺站内,一名情绪激动的男子试图翻越站台屏蔽门。站务人员迅速启动“车站最小作战单元”机制,第一时间完成先期控制,并将警情同步传达给驻站民警。

这一高效处置得益于轨道分局推行的“轨道交通车站最小作战单元”机制。该机制将站内的站务员、保洁员、车站引导志愿者、轨道商铺人员等力量整合,打造成为“一岗多能”的应急尖兵队伍,形成了“民警+辅警+群防力量”的作战梯队,实现了对警情的迅速响应。
轨道分局以“建、练、战”三字诀作为工作抓手,建立了“日抽检、月演练”机制:工作日每日设定2个模拟警情,随机向全线的民警辅警、快速处置力量以及车站最小作战单元下达处警指令,对整个处警过程进行全程检验;责任民警每月至少要对所管辖的每个责任车站组织一次最小作战单元合成演练,或者开展预设警情拉动演练,同时每月还会组织应急拉练。通过“协、巡、练、训、督”五维闭环管理,优化完善了联勤联动、巡逻防控、演练培训、督导检查一体化运行机制。
加强群防群治工作
“我日常出行都是乘坐轨道交通,现在还能为轨道平安贡献自己的力量!”2023年7月13日下午,大三学生何同学通过笔试、面试筛选,成为重庆首批30名“平安轨道协防员”中的一员。轨道分局通过招募通勤频次高、对线路熟悉的“常乘客”,赋予他们异常情况报告、应急辅助处置等职责,并建立了“积分兑换乘车卡+荣誉表彰”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这种“专业力量主导、志愿力量补充、企业力量协同”的共治模式,让轨道安全防线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

此外,轨道分局督促运营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深化群防群治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安全防范技能培训20余次,培训对象涵盖车站值班站长、中心站安全员、内保干部等2000余名,成功构建起“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共治格局。
织密警保协作防控网
“从报警到抓获嫌疑人,不到12小时!”去年12月,乘客小李的手机在轨道小什字站被盗。轨道分局立即启动“小案快破”机制,便衣组依据情报迅速奔赴二手手机交易市场,案侦组同步展开行动,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不到12小时,这部刚刚被盗的手机就被顺利追回。

这是警保协作机制的深度发力,轨道分局与重庆安保集团联合组建了专业便衣侦查队,建立起“智能研判—精准布控—快速抓捕—及时挽损”的全链条闭环,专职维护轨道交通安全秩序。
针对职业扒窃团伙的“游击战术”,轨道分局刑侦支队创新推出“潮汐布警”模式:在早高峰期间,民警在客流中重点盯防自动扶梯、换乘通道等扒窃高发区域;午间平峰期间,警力向商业枢纽站倾斜;夜间则加强车厢动态巡查。

自“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机制全面落地以来,轨道区域扒窃类案件的平均侦破时长从72小时大幅压缩至12小时,破案率、追赃挽损率均达到100%,同比分别提升了33%、21%。
从最小作战单元的敏捷响应到协防员的全民参与,从警保协作到“一中心、一主战”的精准打击,轨道分局通过推动“专业防控网、群防群治网、智慧防控网”三网融合,探索出了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治理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