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 > 区乡村振兴局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 > 扶贫 > 实施情况

[ 索引号 ] 11500223009351456X/2021-00027 [ 发文字号 ] [ 发布机构 ] 潼南区扶贫办 [ 主题分类 ] 行政事务 [成文日期 ] 2021-04-09 [ 发布日期 ] 2021-04-09 [ 体裁分类 ] 工作动态 [有效性 ]

重庆市潼南区脱贫攻坚五年工作情况报告

重庆市潼南区脱贫攻坚五年工作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潼南2002确定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经历了整村推进、整村脱贫、片区开发、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个阶段20164正式获批退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7月以来,我区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政策落地见效,集中精力、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区5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85户,48777人,均已脱贫或达到脱贫标准;现有的边缘易致贫户529户、1351人,脱贫不稳定户380户、1064人,已纳入监测重点帮扶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之初的6.1%,下降至2019年底的0.06%2020年将全部脱贫,贫困群众总体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责任

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思想武装,推动工作落实,切实增强脱贫攻坚使命感责任感一是全面深化理论武装。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决策部署、市委最新要求,作为区委常委会、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必学篇目第一时间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会等,传达学习习近平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央、市委系列会议文件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思想内涵。五年来区委中心组开展相关学习26场,各级中心组开展学习1900余场。二是精心组织脱贫宣讲。成立区委宣讲团、镇街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院坝村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理论宣讲,开展线上线下宣讲5000余场受众38.5万余人,做到及时学、深入学、全面学。精心编发脱贫攻坚“口袋书”5本,切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三是全面压实脱贫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双组长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遍访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区委、区政府坚持每月至少专题研究一次脱贫攻坚,每两月至少召开一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常态化研究部署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区领导和各部门坚持每月研究1次行业扶贫工作,确保项目到村、资金到户、措施到人。落实区级领导、区级部门包帮镇街和贫困,全区派出50支驻村工作队,5306各级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扶贫工作体系

(二)贯彻精准方略,全面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坚持现行脱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统一制定《潼南区脱贫攻坚明白卡》《潼南区农村住房安全等级标识牌》《建档立贫困户饮水安全标识牌》,张贴在贫困户门前,让贫困对象信息、“两不愁三保障”保障情况、扶贫政策享受情况、帮扶责任人等情况一目了然,并可通过“渝扶贫”APP扫描二维码直接连接国扶系统数据,做到账实相符、化繁为简、清晰明了。

1. 义务教育保障方面:严格按照“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要求,落实“教委领导、机关科室长、机关干部、教管中心主任、学校校长”五个责任一体化责任机制,实现了校校都是教育扶贫的责任主体,人人都是教育扶贫的责任者;区教委专门成立教育扶贫办牵头具体抓,推进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落细,保障了贫困学生上学路上一个不少。聚焦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等重点,对失学辍学儿童分类施策,全面开展劝返复学,即劝即返;对重度残疾学生实行送教上门,实现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全区建卡适龄儿童全部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无一人失学辍学。全面兑现教育扶贫政策,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程资助、全员覆盖,应助尽助。持续加大“两类学校”建设力度,22个镇街均有小学和初中各1所以上,在相对偏远的村建有小学或教学点66个、幼儿园73所。实施强校结对弱校帮扶工作,倾斜配置优秀教师资源,全面实施送教、走教和支教措施,确保老百姓子女在家门口有“好学”上。2016年以来,我区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投入4.99亿元资助83.88万人次贫困学生,做到不重不漏、应助尽助。

2.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综合利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扶贫医疗救助、精准脱贫保险、商业补充保险、社会慈善捐助、专项救助、兜底救助等手段,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医保待遇倾斜政策。每个镇街1所政府办标准化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师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卫生室至少有1名注册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加完善,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签尽签,将原发性高血压、II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等4类慢病患者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将因病致贫返贫风险较高的贫困户纳入签约服务范围,实现乡村医生全覆盖参加培训。投资1406.89万元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精准脱贫保险。医保参保率100%住院救治医疗费用自付比例9.85%,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自付比例11.06%,区域内就诊率为97.09%加大医疗救助政策宣传力度采取编印口袋书、张贴宣传画、入户讲解、会议宣传等贫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确保相关政策家喻户晓。

3.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紧盯“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的目标任务,按照区委区政府及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抓总、行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22个镇街落实的工作原则,通过全覆盖鉴定、拉网式排查、大数据比对,逐户核实建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情况,精准鉴定房屋安全等级,分类明确保障措施。对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全部列入改造计划应改尽改对动态新增的,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对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主要采取入住五保家园、农村幸福院和敬老院集中供养、分散寄养和租用房屋等方式灵活保障住房安全,确保不住危房;对自愿通过租住房屋、投亲靠友等方式保障住房安全的,逐户开展核验评定,动态掌握住房安全保障情况危房改造完成后,区住房城乡建委聘请第三方机构组织逐户鉴定验收,确保改造后的房屋质量安全、功能完善、面积达标、群众满意,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兑付补助资金。2015年以来,共实施农村CD级危房改造10468户,落实补助资金2.1亿元,解决近3万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全面保障贫困住房安全。同时,全面加强建新拆旧工作全区应拆除或封存的危房357,已全部拆除或封存。

4.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出台《重庆市潼南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增强用水保障能力。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确定的“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4项评价指标,组织镇街、村、社按照全年工作计划逐户核查。累计投入资金6700余万元,建成供水工程3304处,整治山坪塘4333口,实施集中供水工程175处,分散式打井工程3251处,管网延伸工程1处,有效解决9123250人建卡贫困户饮水问题,全区建卡贫困户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5. 综合保障方面:聚焦建卡贫困户中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口,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全区累计实施低保兜底扶贫26145077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2.13万人次,救助金额2839.3万元。今年疫情期间,全区临时救助建卡贫困户331人次,发放资金39.6万元。聚焦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及时上调供养金标准至806/·月及相应照料护理补贴,确保了“吃穿不愁”。聚焦因“重大疾病、子女入学”等因素导致暂时性困难的返贫人口的帮扶,采取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前移审批关口等方式缩短审批时间,快办快救解决其临时性“急难”。

(三)坚持问题导向,抓实各类反馈问题整改

统筹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国家和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市委督查巡查等反馈问题整改,切实改彻底、改到位。一是提高站位重担当。坚持把抓好脱贫攻坚问题整改作为检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成立区委书记挂帅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0个专项小组,精心制定《整改方案》,形成1+10+N责任体系。二是加强督查促整改。区纪委监委、区委督查办、区委组织部分别组建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对全区脱贫攻坚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驻村工作队履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用好巡察利器,严格区级有关部门和22个镇街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开展专项巡察三是全面整改求实效2017-2019年,潼南区脱贫攻坚工作接受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家和市级成效考核等各类巡视、考核、巡查、检查等21次,累计反馈问题189个,已全面完成整改。2020年,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潼南区75任务和问题、国家反馈2019年重庆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潼南区59任务和问题、市级成效考核反馈潼南区23个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6个方面44个问题,市级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反馈潼南区4个问题,现已全部完成整改。

坚持分类施策,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 基础设施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统筹推进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强化道路建设。五年来,全区有贫困对象的284个村实现全面通硬化公路,并开通客车,受益户30户以上道路100%硬化50个贫困村新增农村公路634公里新建入户路160公里,贫困村467个村民小组实现100%通畅,受益户15户以上道路100%硬化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二是强化供电保障。大力实施“电靓乡村”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成配变1026台,新增配变容量135兆伏安;改造10千伏线路637.4公里,改造0.4千伏线路2411.2公里,全区所有村社全部通上动力电。三是强化通讯基建。投资4.6亿元,围绕农村网络盲区网络能力新建延伸覆盖,建成铁塔315座,共性基站945个,新建光纤宽带端口28.5万余个,全区农村集聚区光络、4G网络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四是强化公共服务。每个镇街建成1所标准化基层卫生院1所以上公办小学,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1所标准化卫生室和图书室,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医、就近入学、就近办事。

2. 产业扶贫方面:一是完善产业到户扶持政策。出台《潼南区加快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贫困村和重点村年度产业发展任务;鼓励支持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农业资金项目,优先支持带贫机制健全、带贫效果明显的经营主体;构建财政资金“改补为奖”“改补为贷”“改补为保”“改补为股”“改补为酬”的“五改”工作机制,改进到户帮扶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绩效,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内生动力,全区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基本享受了1项或以上产业帮扶政策,农业自营收入成为贫困群众仅次于工资性收的第二大主要收入来源。二是加强产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组建5个产业扶贫专家组,制定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选派180名区级产业发展指导员、明确246名镇级产业发展指导员,构建区、镇两级产业发展指导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专家组和产业发展指导员进村入户上基地开展产业技术指导与帮扶作用,定点定人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解决各类主体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三是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围绕七大扶贫主导产业,贫困村和重点村已发展粮油、蔬菜、柠檬、生猪、渔业、特经、中药材等主导产业10.26万亩,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联结机制作用,90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生产托管、资金入股、产品代销、股权化改革、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11000余户贫困户增收投入8000万元实施55个股权化改革项目,带动2362户贫困户持股分红。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198人、非贫困村致富带头人245人,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3. 就业扶贫方面:一是建立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实名调查机制。对16周岁以上的贫困人员和易地搬迁贫困户开展了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信息收集工作,贫困户的就业情况和需求录入重庆市贫困人员就业情况或需求调查系统,实行动态跟踪。二是扎实做好就业服务。开展母婴护理、电工、美容等技能培训,建立就业扶贫车间4个,召开招聘会132场次,帮助3669名贫困人口就业。今年疫情期间,采取定制专列等方式,帮助2.41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保了贫困户稳定就业。三是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人员就业。开发扶贫开发、治安协管、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建卡贫困户3556实现“安置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4. 金融扶贫方面:通过潼南电视台、潼南日报、公众微信号“融媒体”一体化宣传体系,强化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严格按照“5万元(含)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创新推出“柠檬贷”“金猪贷”,累计发放贷款6821.84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5702.85亿元,获贷率46.85%,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1.5亿元、余额17.2亿元,支持3937户农户、1895家涉农企业发展生产。

5. 消费扶贫方面:建成20个镇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辖区内的村社、特别是贫困村提供电商服务,基本实现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整合韵达、百世汇通、中通、圆通等快递物流企业在潼资源,引进菜鸟物流,开展末端共同配送业务,初步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物流快递网络。组织涉农企业参加西洽会、渝交会等展会活动,设置消费扶贫展位,集中推介、展示、销售我区的特色农产品,并在大路服务区、潼南服务区等高速服务区内设置了潼南名特优产品专柜,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潼南产品的曝光率。为切实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涉贫产品卖难问题,全区组织开展100场“媒体+电商”消费扶贫战役助农直播活动,优选潼掌柜、六养优品、潼城好货、邮乐购等10个电商平台,上架100余种消费扶贫产品,销售1000余万元。全区1.02万人注册社会扶贫重庆馆,238个财政预算单位注册832平台,共完成消费扶贫采购7800万元,有效解决了扶贫产品难卖问题。

6. 志智双扶方面:持续深入挖掘宣传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人物事迹,12人荣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塘坝陈家秀、新胜夏忠琼等入选重庆市100名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区住房城乡建委委等8个单位被评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哑河村驻村工作队扶贫事迹被国务院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收集为典型案例,驻村干部黄晓利被评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依托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载体,举办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47场,“榜样面对面”宣讲活动44场。深入开展“十抵制十提倡”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发放宣传资料1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2200余条,张贴画报7700余份,入户宣讲5000余场次。

(五)坚定不移强化绩效管理全面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把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作为实现精准脱贫、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坚持扶贫资金投入只增不减,研究制定《潼南区涉农统筹整合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确保项目加快建设、资金及时支出、政策精准落实。2016年以来,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6亿元,其中:上级扶贫专项资金2.54亿元,区级财政配套0.82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6.93亿元用于脱贫攻坚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扶贫资金投放范围和投放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建设,根据建设时限、范围、建设规模及资金额度择优选择实施。严格按照《重庆市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实施办法》要求,对扶贫资金分配结果、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用好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三是强化使用效益。研究制定《潼南区涉农统筹整合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按照“归口管理、各司其责”“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切实加强整合资金项目的业务指导、执行督促、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每个项目、每笔资金都产生带贫益贫效益。

(六)动员各方力量,社会扶贫参与度不断增强

组织93家农业龙头企业定点帮扶50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个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或种养大户,贫困村累计发展各类经营主体800余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万余名志愿者走村入户,帮助缺劳困难群众干农活、协助改造危旧房、发展生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组织引导社会力量采取扶贫捐赠、结对帮扶、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参与扶贫。4.1万名爱心人士注册中国社会扶贫网,通过线上线下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捐赠,累计捐款1500余万元。

(七)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良性互动,服务群众与推动发展一体加强。一是增强一线力量。坚持每年调整撤换一批、培训提升一批、后备储备一批、培养帮带一批,出台《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十六条措施》,探索建立村干部“固定补贴+养老保险补贴+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奖励”待遇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村干部队伍战斗力。织密考试、暗访、约谈、述职、考核、保障“六项机制”,细化23条管理举措,164名驻村干部沉在基层,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二是强化一线资源。聚焦农村基础短板,扎实完成123”党建工作目标,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全覆盖配备304土挂职大学生717名村干部后备力量,升级改造102个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最67元,人才短缺、产业落后局面得到根本扭转。三是筑牢一线堡垒。始终把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通过区级领导联村、镇街领导包村、第一书记驻村、区级部门结村,2015年以来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74有效提升党支部脱贫攻坚凝聚力、战斗力

(八)强化纪律保障,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一是加强监督检查。2015年以来,整合纪检监察、巡察、扶贫、组织等力量,先后组建60个监督检查组,紧紧围绕各级党委(党组)、职能部门和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整改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等方面全覆盖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监督检查和专项巡察,发现问题501均督促整改落实。二是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治理。2017年以来,全区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学生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专项治理等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整治了扶贫领域各类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三是强化执纪整改。23区级脱贫攻坚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驻村第一书记因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不力受到约谈。对22个镇街开展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督导调研,发现问题38个,均督促整改落实。2015年以来,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19204,形成强大震慑。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起到良好警示教育作用。

三、脱贫攻坚亮点工作

在深化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探索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切实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脱贫攻坚工作的难题和顽疾。

第一,积极探索“城市资本+产业”扶贫新模式。近年来,潼南区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积极稳妥推进城市资本下乡,充分唤醒各类生产要素,有效激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潜能,有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千方百计引进来。潼南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着力撬动城市资本服务现代农业。充分运用各项政策资金,集中流转、整治、出租土地,变“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积极对接城市资本投资需求,打造3+X产业模块基地,形成粮油、蔬菜、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和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实行模块招商,鼓励城市回乡创业资本投身农业。二是强化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做起来。坚持绿色化、融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引导鼓励城市资本积极发展柠檬、小龙虾、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特别是把柠檬小果子发展成为产值30多亿的大产业,使重庆潼南成为与美国加州、意大利西西里岛齐名的世界三大顶级柠檬产地。目前,柠檬种植面积32万亩,柠檬产量28万吨,产值32.6亿元,带动全区11个镇街935万余农户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余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成功创建潼南柠檬地理标志商标,汇达柠檬成为柠檬行业领军品牌,潼南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是强化利益联结,确保贫困群众富起来。聚焦发挥城市资本社会效益,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衔接途径,引导城市资本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每个贫困村形成1—2个主导产业,实现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实电商+扶贫,建成1个区级名特优产品展销中心,20个镇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服务功能全覆盖,五年来,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13.07亿元。实施旅游+扶贫,举办菜花节、国际柠檬节、桑葚采摘节等节会,带动景区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500余元。同时,建立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等模式,实现城市资本全面带动、贫困群众充分联结、稳定联结。

第二,坚持返乡就业创业双驱动拓宽脱贫门路。近年来,潼南区紧扣提升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发挥就业创业“主力军”“急先锋”作用,实施“四个一批”,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有保障、有渠道、有岗位,创业有政策、有载体、有环境,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一是着力搭建平台,就业培训推荐一批。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台账,动态掌握贫困劳动力数量、就业意向、就业状况及培训愿望等信息,探索实“订单+定岗+定向”的培训新模式,个性化定制培训课程,加大对贫困户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多个渠道发布用工信息,“一对一”送岗入户,多元化推荐就业。二是着力培育产业,就近择业吸纳一批。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贫困户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一产方面,围绕七大特色产业,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41家,有效吸纳产业基地周边贫困户就近务工,带动6万余农户就业增收。二产方面推动深加工企业集群集聚发展,设立就业扶贫专岗,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加大财政资金奖补力度,支持建设一批乡村作坊,打造就业扶贫车间4个。三产方面建立完善电商扶贫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就业增加。三是着力招才引智,创新创业带动一批。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加强与全国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合作,拥有汇达柠檬、巨科环保、农业科技园区博士后工作站3、星创天地2家、众创空间2家,建成中药材研究院潼南分院、西南大学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着力构建高素质人才洼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企业资金题。深化小额信贷工作,累计为6038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68亿元。四是着力兜底保障,公益岗位安置一批重点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兜底保障出台了《潼南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推进精准开发、精准推送、精准安置,优先安置建卡贫困劳动力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扶贫开发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就业3556人,实现安置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第三,大力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近年来,潼南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多路径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打破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有力促进“三资”增值、群众增收。以潼南区双江镇探索的“股份制公司+集体经济+社会资本”改革为例,其整合农村资金、资源、资产方面的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成立集体公司,促进抱团发展。由双江镇党委政府统筹领导,村(社区)集体为主体,通过花椒产业和集体资金全资入股的方式,成立以21个村(社区)集体为股东的集体经济公司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突破单一发展限制经营性收入来源。每个村确定股东代表,从中选出有能力、懂经济的致富“带头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监事长等公司领导职位二是做强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效益。与江津区九叶青花椒种植基地合作,打造万亩花椒产业基地。采取“股份制公司+集体经济+农民土地入股+项目资金”方式深化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动员群众入股参与花椒产业发展。争取宜机化、退耕还林、长防林等政策资金1100万元,保证前期发展资金链充足。目前,双江镇已栽种花椒8500亩,成为潼南区最大花椒基地,预计两年后进入盛产期年产量为6500吨、营业额为5000万元。三是拓宽经营范围,丰富收入来源。联耕公司全资收购具备建筑施工资质公司,组建工程建设团队,承接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农村建房等业务,拓展开发建材贸易、广告策划、酒水营销、人才招聘等业务,有效拓宽经营范围,实现多渠道创收。现阶段联耕公司已与材料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建成投用村(社区)主干道广告位,完成双江古镇白酒、双江古镇矿泉水产品包装上市。预计2020年工程项目领域实现营业额1500万元,利润150万元;商贸领域实现营业额200万元,利润40万元。四是用活文旅资源,实现融合共赢。充分利用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文化历史资源,引进国家级非遗项目、文旅产业项目、餐饮项目,打造“非遗一条街”、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提升古镇业态目前,已与侨色点翠工作室合作,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花丝镶嵌成功落户,并入选重庆外事礼品目录,并同步建立扶贫车间,为46名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每月固定产值30万元;与文创团队合作,创建古镇旅游纪念品商铺;与漫咖啡连锁店合作,新建1座咖啡厅;在G246乡村振兴示范点新建青年旅社和汽车大排档。双江镇集体经济改革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获得干部群众高度肯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一是以更实的举措打好脱贫攻坚“收官大决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克服疫情灾情影响,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和帮扶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确保贫困人口持续长效脱贫。二是以更好的效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瞄准小康目标,聚焦全面动态精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落实“四个不摘”,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持续抓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以更优的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减贫政策措施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抓好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工作衔接、保障衔接,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