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高新区管委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 > 工作动态

向“新”强“链”壮“群” 潼南高新区发展能级加速跃升

日期:2025-03-05

国内领先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纳米固态钠离子电池在潼南中试下线,成渝中部首款氢能源商用车投入运行,总投资50亿元的华电燃机项目开工建设……在潼南高新区,从车间到产品,从工厂到园区,攀“高”追“新”的活力持续奔涌;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处处涌动着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近年来,潼南高新区以实施“涪江奔腾”计划,建设“制造强区”为工作目标,唯实争先、锚定目标,干字当头,创新奋进,奋力打造成渝中部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交出质量高、成色足的高分答卷。



    拼效率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蛇年开工首日,华电潼南一期2x500兆瓦级气电工程项目在潼南高新区东区B区开工建设。项目将建设2套500MW级“一拖一”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调峰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约21亿度,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将不断为潼南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岁末年初不松劲,以“拼”的姿态只争朝夕,带来的是收获满满。2024年,12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0.78亿元,同比增长3.44%;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38亿元,同比增长93.6%,其中技改投资10.96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46.5%。新增科技型企业36家,累计达到437家;新增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19家,累计达到87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6家,累计达到68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新增市级研发平台3个,累计达到51个。
    不断向强、向高、向新,做强“高新智造”,做大“高新创造”,做优“高新服务”,潼南高新区在聚力向“新”中开启新年新征程。

    抢机遇创新驱动发展加速成势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释放创新创业热情,这是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为全力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潼南高新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聚力提供贴心的政务服务、切实的孵化培育体系、优质的金融政策,让创新创业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重庆汉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和生产智能辐射探测与成像、智能医疗电子产品的公司,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成功典范。近年来,潼南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在政策、专利和市场上赋能企业研发转化,推动其对正电子发射成像整机的设计和封装做出更深入的研究,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了大市场。目前,汉果智能已开发2款样品,正致力于推出3至5款新品,项目达产后,将为地方和国家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合计2亿元,其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
    作为成渝中部重要科创平台,潼南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在带动成渝青年就业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驱动产业招引投资落地等方面下功夫,为潼南打造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增长极、成渝腹心高水平开放桥头堡赋能添力。截至目前,孵化中心已引进科技型创新企业60家,培育重庆市科技型企业27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5家。现已获评重庆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川渝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遂潼共建共享创业孵化基地、潼南区创业孵化基地、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发展友好型阵地、潼南区留学人员之家等资质。

    盯需求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月21日,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内一片繁忙,工作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正全力以赴为园区企业提供落地审批、建设规划事项办理、建设生产要素等一站式、全方位的保障服务,确保企业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
   “我们着手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要素保障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高新区管委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屈全表示,将坚持企业为本,全力惠企、暖企、稳企、强企。高质量做好“三服务”,继续发扬“店小二”精神,助力企业加快生产、提速建设。
    营商环境优,发展动力足。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一批批重大项目在潼南“落得住”,一个个优质企业在潼南“做得好”,进一步助力制造业“涪江奔腾”计划取得成效。
    在生物医药方面,潼南区大力发展以绿色原料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打造西部绿色原料药基地,现已吸引都创医药、波克底、吉程生物等近20家药企入驻潼南;在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方面,目前,潼南区国内首块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纳米固态钠离子电池中试已下线,成渝中部首款氢能源商用车投入运行,总投资50亿元的华电燃机项目开工建设……
    涪江奔腾向前,充满活力。“2025年,潼南高新区将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复工复产、新质生产力、环保整改等五大重点领域攻坚突破,全力以赴冲刺‘开门红’、带动‘半年进’、实现‘全年胜’。”潼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尤长清表示。
    在奋进中集聚力量,在拼搏里释放光彩,潼南高新区正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盯”的韧劲,汇聚起新一年发展的强劲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